SKP“賣身”博裕資本,昔日商業頂流“易主”的背後?丨商業觀察

博裕資本收購北京SKP“靴子落地”。

近期,據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消息,博裕五期美元基金通過其關聯方擬收購北京華聯(SKP)百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SKP”)部分股權。

交易前,Radiance公司(直接和間接)與華聯集團分別持有北京SKP 60%和40%的股權,北京SKP由Radiance公司和華聯集團共同控制。

交易後,Radiance公司繼續間接持有北京SKP 42%-45%股權,且仍保留對北京SKP的控制權,北京SKP仍保持本次交易前的運營管理結構,博裕五期美元基金關聯方間接持有北京SKP 42%-45%的股權,與Radiance公司共同控制北京SKP。

由此可見,博裕基金收購的股權大部分將從華聯集團所得。

早在3月底,有媒體報道,華聯集團將旗下奢侈品商場SKP出售給博裕資本,估值可能在40億至50億美元之間,按照5月8日匯率計算,摺合人民幣約290億元-360億元。

有專業機構分析認爲,如此次交易成功落地,無疑將成爲中國零售行業近年來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併購案之一。

曾躋身“中國店王”

回顧過去,北京SKP可謂風光無限。

企查查顯示,北京華聯(SKP)百貨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主要在國內從事百貨零售業務,公司旗下匯聚衆多國際一線奢侈品牌,擁有包括 HERMèS、CHANEL、LOUIS VUITTON、DIOR、GUCCI、PRADA 等國際名品旗艦店、精品店和概念店。

位於北京朝陽CBD商圈的SKP北京商場於2007年開業,彼時名稱爲新光天地,2015年正式更名爲SKP。

在開業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該商場業績一路高歌猛進。並在2011年以65億登頂國內商場銷售額第一寶座,隨後蟬聯“中國店王”13年。2020年,又憑藉177億元的銷售額,超越倫敦哈羅德百貨,登頂“全球店王”。

2023年SKP北京銷售額創下265億元新高,較2022年的239億元增長10.8%。

不過,到了2024年,受奢侈品市場整體降溫影響,其未能守住“中國店王”的寶座,業績遭遇滑鐵盧。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2024年,SKP北京商場的銷售額同比下滑17%至220億元,被南京的德基廣場以245億元銷售額反超。

截至目前,SKP已經落地北京、西安、成都、武漢四個城市。此外,昆明SKP並未按照原計劃於2024年開業,杭州SKP也曾陷入停工風波,目前,該項目還在建設中。

淪爲“現金奶牛”

作爲中國奢侈品零售領域的標杆,北京SKP股權結構的重大調整無疑會在行業內掀起波瀾,未來發展走向也將會成爲行業關注的焦點。

“資本方的引入,可能會對項目的回報率有更高的要求,這是否會對SKP的傳統奢侈品賣場模式帶來變化還有待觀察。同時,也可能會加速SKP在全國的擴張步伐以及帶來更多的優質資源和更加開闊的視野。”第一太平戴維斯華北區商業及零售服務部助理董事張蕾分析稱。

而對於華聯集團來說,此時賣掉優質資產或是其解決資金問題的有效途徑。作爲北京SKP的股東之一,華聯集團在近年來經營狀況逐漸陷入困局。

Wind數據顯示,2024年企業實現營業收入爲137億元,同比下降15.46%;歸母淨虧損5.5億元,相比2023年虧損增加56.7%,兩年錄得虧損累計約9億元;淨資產收益率爲-14.86%。

2024年,資產負債率攀升至81.52%;經營性現金流淨額爲24.42億元,同比下降63.1%,公司核心業務“造血”能力大幅減弱。

分析人士認爲,此次華聯集團“斷臂求生”出售北京SKP,能有效在短期內迅速回籠鉅額資金,緩解資金鍊緊張局面。

奢侈品市場失速?

事實上,北京SKP的交易,不僅改變了國內奢侈品市場的格局,也進一步折射出當前市場增長步伐放緩趨勢。

據全球諮詢公司貝恩公司發佈的《2024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內地個人奢侈品市場銷售額預計下降18%-20%。

報告指出,消費者信心不足、出境遊復甦、消費外流加劇等是市場未能延續增長勢頭的主要原因。

而張蕾認爲,受到多重因素影響,短期內高端零售商場的業績或有波動,但長期來看,握有大量高淨值客人的項目仍將有穩定的生意增長。“不過,也取決於他們是否可以爲核心消費客羣提供持續的優質體驗以維持其粘性。”她進一步強調。

與此同時,Premier預計,2025年全球精奢市場規模將達到3568億歐元,中國市場份額預計維持在16%,將繼續穩居各大奢侈品集團全球戰略版圖的核心焦點。

總而言之,當前,中國奢侈品市場正處於不確定時期,高端商場以及品牌精準把握消費需求、積極創新商業模式纔能有望延續增長勢頭。

“預計很多品牌或將陷入低迷,但部分品牌仍會保持增長。對於大多數奢侈品牌而言,未來的戰略重點將從擴張和提高價格,轉爲銷售網絡整合與績效提升。”貝恩公司資深全球合夥人布魯諾表示。

文/黃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