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會對臺釋放三大訊號

(圖/本報系資料照)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23日在北京閉幕,會議審議通過了《十五五規畫建議》,並在備受外界矚目的人事調整議題上,增補張升民爲軍委副主席、增補11人爲中央委員。雖然《十五五》全文尚未刊出,但透過全會公報可整理出對未來臺灣、兩岸情勢走向具有關鍵影響的3個重點。

第一,大陸對「戰略機遇期」的時代定位有變,暗示臺海情勢不排除激盪的可能。5年前討論通過《十四五規畫》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大陸官方表述爲:「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等到二十屆四中全會,對應的表述修改爲「我國發展處於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

上述改變的背後,是大陸高層對「發展與安全」、「機遇與風險」之間相對關係的重要調整。從《十四五》到《十五五》,大陸修正了「戰略機遇期」的相關論述,將風險、挑戰、不確定、難預料這些詞彙與「戰略機遇」並列,這些不利因素當然包括臺海。

第二,大陸對臺政策料將維持延續性,兩岸關係和平穩定仍是首要政策目標。在5年前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十四五規畫》「要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在此次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中則是「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兩相比較,無論在用詞、還是在用意上,前後都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區別。

換言之,《十五五》的大陸對臺政策應保持延續性:一手交流融合,一手反獨促統。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四中全會上重申,大陸要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新篇章。顧名思義,大陸的對臺政策歸根究柢要有利於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而不是相反。因此可以推測,兩岸關係和平穩定仍是大陸對臺首要目標。

第三,大陸軍事高層人事調整以求穩爲主,應不會影響既有整軍節奏。四中全會前,大陸國防部一口氣公佈了何衛東、苗華等9名軍方高層落馬審查報告,但在此次全會上,僅是增補67歲的軍委委員、紀委書記張升民接任副主席。特別是,張升民既沒有被增補爲政治局委員(落馬副主席何衛東爲政治局委員),也沒有提出新人選以增補軍委委員缺額。

這個訊號說明,大陸軍方高層對拔擢新人仍相當謹慎,任何人事案都需進一步釐清與落馬勢力的關係。另外,依慣例張升民擔任主管政工的副主席,而張又俠仍主管作戰訓練工作,說明大陸既有建軍備戰節奏未受影響、穩定延續。(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