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萬美元的虛幻
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日每人GDP變化
依主計總處估計,2026年臺灣每人GDP將升至4萬美元,看似好事,其實不然。人們普遍認爲每人GDP愈高就是愈有錢,這樣的解讀雖不正確,卻已深植人心,加以政治人物的倡議,使得這項指標愈發撲朔迷離。
例如,1996年初總統大選時,總統李登輝就表示要讓每人GDP於公元2000年達2萬美元。2007年李明博選韓國總統時也提出七四七治國目標,宣告十年內讓每人GDP達到4萬美元。2008年馬英九以六三三爲號召,以每人GDP達3萬美元爲願景。此一指標深受青睞,於此可知。
匯率影響GDP高低
每人GDP深受匯率影響,當匯率升值,轉眼每人GDP就衝上雲霄,但匯率貶值則須臾打回原形。以日本爲例,隨着匯率大幅升值,1983年逾1萬美元,1987年逾2萬美元,1992年逾3萬美元,1995年逾4萬美元,傲視美、歐,成爲世界上最有錢的國家。然而,日本寫下這一頁榮耀,付出的代價可不小,1995年日圓匯率升至94,匯率升值讓出口業者獲利減損,紛紛外移,日本取得了經濟冠冕,也流失了製造業競爭力,出口地位逐年下滑,30多年來出口的全球佔比從9.0%降至2.9%,可說是從天上掉落凡間。
安倍以來雖以日圓貶值力圖振作,但貶值非但沒有提振出口,反倒讓每人GDP下滑,去年落到3.2萬美元竟輸給臺灣,這實在難以想像。
何以這麼說呢,1995年日本達4.4萬美元時,臺灣不過1.3萬美元,日本的富裕對臺灣而言,可望不可及。怎麼發展了30年,日本居然輸給臺灣,這自然是匯率在作祟,去年日圓匯率貶至151,換算成美元當然會大縮水。匯率讓當年的日本超英趕美,也讓去年的日本輸給臺灣,匯率對於一國的破壞力之強,不言可喻,而經匯率折算的每人GDP之不可以盡信,也於此可知。
數字榮景藏隱憂
想想臺灣40年來,不也和日本一樣嗎?當新臺匯率由40升至25時,臺灣每人GDP也升逾1萬美元,舉國歡騰以爲自此進入已開發國家之列,沒想到隨後花了20年,於2011年才達到2萬美元,何以明年這麼快就可以達到4萬美元?自然又是拜匯率升值之賜。
如前所言,匯率升值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可以省一些進口成本,而且經匯率平減後的每人GDP數字會直上雲霄,壞處是出口業者獲利減損,讓經濟成長趨緩,這也是何以每逢新臺幣升值,出口業者哀鴻遍野的原因。這樣看來,明年每人GDP升逾4萬美元到底是福是禍,還很難說,看看日本經驗就可以曉得,不必太高興。
臺灣每人GDP這麼快升破4萬美元,除了匯率這項因素以外,人口負成長也參差其間,2000年以前臺灣每十年的人口增加200萬,近十年零成長,每人GDP的分母是人口數,當人口負成長、零成長,這項指標自然跑得快一些,但這是好事嗎?當然不是。
小檔案■1991年全球前三大出口國是美、德、日,他們的出口佔全球比率依序是12.0%、11.5%、9.0%,當年日圓匯率135,隨着日圓升值,2000年日本出口全球佔比降至7.5%、2010年再降至5.1%,安倍首相上臺,2013年起匯率貶值,但已無力迴天,即使2024年日圓貶至151,出口全球佔比仍落至2.9%。
小檔案■1995年日本每人GDP達到4.4萬美元,同年美國只有2.8萬美元,英國也只有2.3萬美元,法國2.7萬美元、德國3.2萬美元、義大利2.1萬美元、加拿大2.0萬美元,日本在七大工業國裡遙遙領先。時移勢易,2024年日本降至3.2萬美元,美國、英國已升至8.6萬美元、5.2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