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林傑:業績變臉與大客戶合作或生變 核心技術專利來源現疑雲
《金證研》南方資本中心 正則/作者 西洲 映蔚/風控
截至2025年7月28日,在最新一期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中,科創板上市公司廣州思林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林傑”)表示,2025年其主要目標是拓展應用場景及應用行業,在此過程中,會篩選具有較高毛利率以及符合公司戰略發展的項目及客戶,從而爲其營業收入帶來了增量增長。而2025年開局,在過去一季度中,其實現營業收入3,171.1萬元,歸母淨利潤-1,254.13萬元,其中淨利潤同比下滑546.94%。
上市以來,思林傑的業績或並不理想,其在上市次年的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下滑明顯,且2024年仍未回到2021年水平。並且,思林傑對第一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在近兩年連續下降,2025年上半年,思林傑對該大客戶的收入及在訂單雙雙下滑。除此之外,思林傑的授權專利數量不及國內同行業可比公司,且其自稱通過自主研發獲得核心技術,但其中兩項專利或受讓自實控人母校,令人費解。另一方面,思林傑的募投項目曾因施工安全問題被通報,且申報期間,貢獻超兩千萬元客戶背景現實控人“同名”親屬,關係或待解。
一、上市後業績“變臉”賒銷加劇,在手訂單減少與大客戶合作或“生變”
近期,近七成的上市公司在2024年報中宣佈分紅,合計分紅金額2.39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證監會將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導上市公司積極主動運用現金分紅、回購註銷等方式回饋投資者,切實提升投資者的獲得感。
反觀思林傑,其在上市後業績“變臉”,近三年應收款佔營收比例“畸高”於境內同行。並且,思林傑經營性淨現金流連續四年告負。不僅如此,近年來,思林傑的第一大客戶貢獻的收入明顯減少,且2025年上半年,思林傑對該客戶的在手訂單減少。
1.1 上市次年業績“變臉”2024年未回到2021年水平,而銷售費用持續增長
2022年3月14日,思林傑在科創板上市。
2018-2024年及2025年1-3月,思林傑的營業收入分別爲1.21億元、1.19億元、1.89億元、2.22億元、2.42億元、1.68億元、1.85億元、0.32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爲4,510.53萬元、2,958.85萬元、6,283.43萬元、6,603.94萬元、5,403.22萬元、898.44萬元、1,527.31萬元、-1,254.13萬元。
研究發現,2023年,即上市的次年,思林傑的營業收入從2.42億元降至1.68億元,同比增長-30.55%;而歸母淨利潤由5,403.22萬元降至898.44萬元,同比增長-83.37%。2024年,思林傑的營收及歸母淨利潤未回到2021年的水平。
不難看出,在上市次年,思林傑的業績“變臉”。
與此同時,思林傑的銷售費用卻持續增長。
2018-2024年及2025年1-3月,思林傑的銷售費用分別爲410.4億元、630.83億元、774.19億元、832.27億元、1,589.72億元、1,638.13億元、1,706.68億元、522.69億元。
可見,雖然思林傑的銷售費用逐年增長,但是思林傑2024年的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均不及2021年的水平。
除此之外,思林傑或賒銷高企。
1.2 近三年應收款佔營收比重高於國內同行,2021-2024年經營性淨現金流爲負
據簽署日爲2022年3月9日的思林傑招股說明書(以下簡稱“簽署於2022年3月9日的招股書”),思林傑同行業可比公司分別爲National Instruments(以下簡稱“美國國家儀器”)、Keysight Technologies,Inc.(以下簡稱“是德科技”)、深圳市鼎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鼎陽科技”)、普源精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源精電”)、上海柏楚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柏楚電子”)、上海維宏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維宏股份”)。其中,美國國家儀器與是德科技爲國外可比公司。
而2018-2024年末,鼎陽科技的應收賬款、應收票據、應收款項融資的合計值(以下簡稱“應收款”)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爲9.8%、12.24%、13.18%、15.78%、21.51%、13.69%、15.09%,普源精電應收款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爲11.6%、12.98%、14.87%、12.88%、15.16%、21.00%、21.27%,柏楚電子的應收款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爲5.66%、5.89%、6.89%、3.59%、4.57%、8.34%、12.09%,維宏股份的應收款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爲26.78%、16.11%、16.6%、26.56%、31.49%、35.69%、38.33%。
同期,思林傑的應收款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爲35.76%、45.61%、59.56%、79.69%、101.13%、151.69%、104.55%。
可見,思林傑的應收款佔比逐年攀升,且在2022-2024年末均超過了100%,異於國內同行。
與此同時,思林傑或持續“失血”。
2018-2024年及2025年1-3月,思林傑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爲1,793.1萬元、2,604.23萬元、1,459.58萬元、-4,608.77萬元、-2,425.23萬元、-1,062.08萬元、-4,306.23萬元、738.57萬元。
顯然,2021-2024年,思林傑經營性淨現金流持續爲負。
此外,思林傑對大客戶的銷售額還出現了下滑。
1.3 近兩年第一大客戶貢獻的收入連續下降,2025年上半年思林傑對其銷售額及在手訂單均下滑
2021-2024年,思林傑對第一大客戶的銷售額分別爲7,610.18萬元、12,248.26萬元、6,433.52萬元、5,792.1萬元。
而思林傑2023年報及2024年報,均收到信息披露監管問詢函,其中均問及思林傑對第一大客戶的銷售額持續下降的原因及合理性。
具體來看,據出具日爲2024年6月28日的《廣州思林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公司2023年年度報告的信息披露監管問詢函的回覆公告》,上交所要求思林傑補充披露前五大客戶情況,說明第一大客戶銷售金額大幅下降的原因及合理性,客戶訂單是否流向競爭對手,並結合期後訂單情況,說明與第一大客戶的合作穩定性和持續性,銷售額是否存在繼續下降或難以回升等風險。
對此,思林傑表示,其2023年度第一大客戶爲珠海市運泰利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運泰利”)。2022年,思林傑第一大客戶披露爲長園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園集團”),實際與思林傑發生交易的單位系其下屬子公司運泰利、蘇州市運泰利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歐拓飛科技(珠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歐拓飛”);自2023年10月起,長園集團內部組織架構變動,下屬子公司歐拓飛合併到運泰利,2023年度思林傑第一大客戶披露爲運泰利。
2023年,思林傑對運泰利的銷售收入爲6,433.52萬元,同比增長了-47.47%。
與此同時,思林傑與運泰利的合作模式爲,運泰利作爲蘋果產業鏈內的檢測設備供應商,採購思林傑的產品後,裝入其自身檢測設備產品並對蘋果產業鏈內的企業進行銷售。2023年,因爲包括下游消費電子行業需求減緩等原因,思林傑對長園集團下屬企業的銷售金額大幅下降。
據出具日爲2025年7月15日的《關於廣州思林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報告的信息披露問詢函的回覆公告》(以下簡稱“2024年報問詢回覆”),近三年,思林傑的第一大客戶均爲同一客戶。
具體來看,上交所要求思林傑列示近三年對第一大客戶的銷售內容、金額及佔比、期後回款等情況,說明持續下降的原因及合理性,並結合截至目前的在手訂單、2025年度實現收入和取得訂單預期等情況,說明其與第一大客戶合作是否存在不利變化並提示風險。
對此,思林傑表示,公司對第一大客戶銷售金額大幅下降主要系客戶採購週期所致;同時,公司實施多元化業務發展,前五大客戶銷售額趨於穩定,第一大客戶銷售佔比略有下降,具有合理性。
而需要指出的是,思林傑銷售給第一大客戶的產品,基本應用於終端蘋果公司的產品上,2025年上半年,思林傑對第一大客戶的銷售額及在手訂單均下滑。
2025年1-6月,思林傑與第一大客戶銷售額爲2,498.77萬元,同比下降11.45%;在手訂單金額爲2,876.45萬元,同比下降0.85%
另外,長園集團的經營情況或承壓。
據長園集團2024年報,2024年,長園集團智能裝備下游應用仍以消費電子行業爲主,消費類電子及其他領域的智能裝備實現營業收入24.77億元,相比同期下降5.55%。其中,運泰利持續深耕傳統業務領域。
此外,據長園集團出具日爲2025年4月29日的公告,因審計機構對長園集團2024年度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出具了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自2025年4月30日起,長園集團的股票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股票簡稱變更爲“ST長園”。
值得一提的是,思林傑的市佔率與國內同行相比或“墊底”。
1.4 在規模以上儀器儀表製造業市場中,2024年思林傑市佔率或不及境內可比公司
據上海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引用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4年,處於“儀器儀表製造行業”的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爲10,803.8億元。
據柏楚電子2024年報,柏楚電子披露了華中和華南、華東、華北、東北、其他地區的收入,分別爲3.89億元、12.29億元、0.48億元、0.03億元、0.48億元,未披露境內外的收入。
同時,據思林傑、鼎陽科技、普源精電、維宏股份的2024年報,2024年,思林傑、鼎陽科技、普源精電、維宏股份的境內收入分別爲1.38億元、2.16億元、4.9億元、4.61億元。
以柏楚電子華中和華南、華東、華北、其他地區的收入作爲其境內收入,據此測算,2024年,思林傑、鼎陽科技、普源精電、柏楚電子、維宏股份在國內規模以上儀器儀表製造業中的市佔率或分別爲0.01%、0.02%、0.05%、0.15%、0.04%。
可見,以境內收入來看,思林傑的市佔率或不及境內可比公司。
簡言之,思林傑在上市後業績“變臉”,2024年尚未回到2021年水平,且近三年應收款佔營收比重高企,遠高於境內同行。並且2021-2024年,思林傑經營性淨現金流告負。不僅如此,近年來,思林傑第一大客戶貢獻的收入明顯減少,且2025年上半年思林傑對其銷售額及在手訂單,也同比下滑。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大大股東控股股東長園集團的股票在2025年被“ST”。除此之外,2024年,思林傑的市場佔有率與其國內同行相比或“墊底”。
二、自稱通過自主研發獲得核心技術,其中兩項發明專利或受讓自實控人母校
2024年6月19日,證監會在“科八條”中指出,要強化科創板“硬科技”定位。支持具有關鍵核心技術、市場潛力大、科創屬性突出的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然而,思林傑作爲科創板上市企業,其研發創新能力值得關注。一方面,思林傑的核心技術人員入職多年貢獻的專利數量“屈指可數”。另一方面,思林傑兩項核心技術對應的專利,系自高校受讓而來。值得一提的是,思林傑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均畢業於該所高校。
2.1 兩名核心技術人員的入職均超過八年,貢獻的專利數量“屈指可數”
據簽署於2022年3月9日的招股書,截至2022年3月9日,尹章平與黃洪輝均爲思林傑的核心技術人員。其中,尹章平入職思林傑的時間爲2016年5月,黃洪輝入職思林傑的時間爲2015年1月。
據思林傑2024年報,截至2024年末,尹章平與黃洪輝仍爲思林傑的核心技術人員。
可見,截至2024年末,尹章平與黃洪輝二人入職思林傑的時間超過八年。
然而,經研究發現,二人爲思林傑貢獻的專利數量或“寥寥”可數。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截至查詢日2025年7月28日,黃洪輝系思林傑2項有效專利的發明人,尹章平系思林傑1項有效專利的發明人。
在此背景下,思林傑的研發成果數量或不及境內可比公司。
2.2 截至2024年末,授權專利總數和發明專利總數不及國內可比公司
據思林傑2024年報,截至2024年末,思林傑已取得授權發明專利32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35項,外觀設計專利20項。
反觀同行。據鼎陽科技2024年報,截至簽署日,鼎陽科技現有專利354項,其中發明專利231項。
據普源精電2024年報,截至2024年12月31日,普源精電已有發明專利437項。
據柏楚電子2024年報,截至2024年末,柏楚電子已獲得103項發明專利、68項實用新型專利、16項外觀設計專利。
據維宏股份2024年報,截至2024年12月31日,維宏股份及子公司專利授權且有效208件。其中有效發明專利106件,有效實用新型專利42件,有效外觀專利57件。
可見,截至2024年末,思林傑共有87項已授權專利,低於4家國內同行業可比公司。並且,思林傑已授權的發明專利數量,亦低於4家國內同行業可比公司。
需要注意的是,思林傑的研發或向外“借力”。
2.3 2024年報中稱通過自主研發形成13項核心技術,而其中核心技術對應的兩項發明專利或受讓自高校
據思林傑2024年報,思林傑經過多年的自主研發積累,共掌握13項核心技術。
“高精度電壓源、電流源控制技術”系思林傑核心技術之一,對應6項專利及3項軟件著作權。其中的專利,包括“一種鋰離子電池等效內阻的實時估算方法”、“一種基於支持向量迴歸的鋰離子電池容量在線估計方法”。
與此同時,思林傑表示,“高精度電壓源、電流源控制技術”等核心技術,均系思林傑憑藉着多年的專業技術研究經驗,針對檢測儀器微型化、模塊化、客戶檢測設備集成過程等方面進行了專業研究,所形成的核心技術。
蹊蹺的是,上述專利或系思林傑受讓而來。
據中山大學科學研究院2023年6月16日發佈的公開信息,“一種基於BP神經網絡的鋰離子電池劣化分類方法”、“一種基於支持向量迴歸的鋰離子電池容量在線估計方法”、“一種鋰離子電池等效內阻的實時估算方法”等三項發明專利權,爲中山大學所有。
同時,中山大學擬進行成果轉讓,受讓方爲思林傑,轉讓價格爲50萬元,公示期爲2023年6月16日至2023年6月30日。
在此情況下,思林傑的部分核心技術對應專利,或並非自主研發而來。
需要指出的是,思林傑的董事長及總經理均畢業於中山大學。
據思林傑2024年報,截至2024年末,周茂林、劉洋分別擔任思林傑的董事長、總經理。並且,二人均畢業於中山大學,均系思林傑的核心技術人員。
2024年,思林傑與中山大學成立本科實習教學基地。並且,思林傑爲支持中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事業發展,促進產學研融合等目的,向中山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20萬元,分別用於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獎勵年度5名品學兼優研究生,全國電子信息博士生學術論壇等活動使用。
綜合來看,在思林傑兩位核心技術人員貢獻“寥寥可數”專利數量的情況下,思林傑的授權專利總數和發明專利數量亦不及國內同行。並且,思林傑的核心技術對應的兩項專利,或受讓自實控人的母校。而思林傑在年報中稱,其核心技術系自主研發而來,信息披露現疑雲。
三、首發募投項目曾被“點名”存施工安全問題,貢獻超兩千萬元客戶背景現實控人“同名”親屬
2024年3月15日,證監會在發佈的《關於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意見(試行)》中指出,要堅持信息披露、公司治理“雙輪驅動”。值得一提的是,思林傑的信息披露與內控治理或異象“迭起”。
3.1 2024年年報信息披露問詢函中,被問及其他產品前五名客戶、總包及分包供應商等與思林傑是否存關聯關係
據2024年報問詢回覆,思林傑被要求列示其他產品前五名客戶的名稱、銷售內容、銷售金額、合作時間、是否存在關聯關係等情況,說明相關產品收入大幅增長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與主營業務無關或不具備持續性的收入。
此外,上交所要求思林傑結合募集資金支出情況,列示相關項目主要總包及分包供應商、主要設備及原材料供應商情況,包括資質、規模、成立時間、股東情況、與思林傑的關聯關係或業務往來等,說明募集資金支付是否合規。
3.2 2023年11月募投項目被通報存在多項施工安全問題,施工單位因此被責令整改
據簽署於2022年3月9日的招股書,申報科創板時,思林傑的募集資金擬投入3個項目,分別爲“嵌入式智能儀器模塊擴產建設項目”(以下簡稱“模塊擴產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以下簡稱“研發中心項目”)、補充運營資金,擬募集資金總額爲5.57億元。
據全國建築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平臺,截至查詢日2025年7月28日,思林傑的“模塊擴產項目”的施工企業爲大建建築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建建築”)。
同時,大建建築與思林傑就“模塊擴產項目”簽署了一項施工總包合同,工程名稱爲“廣州思林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嵌入式智能儀器模塊擴產建設項目地下室”,金額爲3,400萬元。
而思林傑的這部分工程,曾在現場檢查中被發現存在問題。
據廣州市番禺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2023年12月1日發佈的“番禺區建設工程安全監督站2023年11月份建築施工安全執法情況通報”,“廣州思林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嵌入式智能儀器模塊擴產建設項目地下室”工程,建設單位爲思林傑,施工單位爲大建建築。
具體來看,該工程的現場主要問題,包括“現場外腳手架使用新型連牆件,連牆件暫未取得檢測合格報告”、“地下室頂板因防水施工,臨邊位置硬防護全部拆除後使用警示帶作爲防護,防護措施不足,安全隱患較大”、“現場建築材料堆放混亂,局部位置阻塞施工通道,木方、模板等建築材料堆放過高”、“現場使用門式架搭設的臨時操作平臺剪刀撐變形,門式架陳舊且未有滿鋪”、“現場滅火器材設置不足,材料堆放區未見滅火器”等。
對此,2023年11月13日,番禺區建設工程安全監督站下發整改通知書,並對項目經理、總監、安全員進行省動態扣分處罰。
需要說明的是,截至最新查詢日2025年7月28日,該信息已無法查詢。
除此之外,關於信披疑雲尚未消散。
3.3 2023年,思林傑及實控人因未披露關聯方及關聯交易被採取監管措施
據2024年報及出具日爲2023年9月14日的思林傑公告,2023年8月16日,思林傑及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收到證監會廣東監管局出具的《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因未將廣州悅創智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悅創智能”)披露爲關聯方、披露相關關聯交易,思林傑實際控制人周茂林被出具警示函。
問題尚未結束。
3.4 申報期間客戶天棣智能的監事尹冬生,兼職監事的廣州智力達的股東與思林傑實控人兩名親屬“同名”
據簽署於2022年3月9日的招股書,天棣智能科技(廣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棣智能”)與上海聯縱數據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聯縱”)均爲思林傑的客戶,二者受同一控制。
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思林傑對天棣智能及上海聯縱的銷售金額合計分別爲265.38萬元、699.96萬元、764.68萬元、504.79萬元。其中,2019-2020年及2021年1-6月,天棣智能及上海聯縱合計分別爲思林傑的第四大、第五大、第四大客戶,思林傑對該兩家企業合計的銷售金額,佔思林傑當期銷售總額的比例分別爲5.9%、4.05%、4.32%。
經測算,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思林傑與天棣智能及上海聯縱的累計交易額爲2,234.81萬元。
另據簽署日爲2021年9月17日的《關於廣州思林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申請文件的審覈問詢函回覆》(以下簡稱“首輪問詢回覆”),天棣智能成立於2016年7月。而2016年,思林傑即開始與天棣智能合作。
據市場監督管理局數據,截至查詢日2025年7月28日,2016年7月18日起,尹冬生爲天棣智能的監事。2016年7月18日至2022年12月15日,尹冬生、郭俊釗分別對天棣智能持股14%、7%;2022年12月16日起,尹冬生、郭俊釗分別對對天棣智能持股20%、6.5%。
也就是說,2016年7月18日至查詢日2025年7月28日,尹冬生與郭俊釗均爲思林傑客戶天棣智能的股東。同時,尹冬生擔任天棣智能的監事。
另據市場監督管理局數據,廣州智力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智力達”)成立於2017年10月17日,並於2020年1月22日註銷。截至註銷前,廣州智力達共發生一次股東變更,且無人員任職變更。
2018年9月4日,廣州智力達股東由陳慧臨、郭俊釗、吳慧、尹冬生變更爲陳慧臨、郭俊釗、吳煒、尹冬生。變更後,陳慧臨、郭俊釗、吳煒、尹冬生對廣州智力達股東的持股比例分別爲0.61%、48.16%、40.98%、10.25%。並且,自成立之日起至註銷日,尹冬生均爲廣州智力達的監事,郭俊釗均爲廣州智力達的執行董事兼總經理。
換言之,2018-2020年,尹冬生與郭俊釗均爲天棣智能及廣州智力達的股東之一。此外,尹冬生擔任天棣智能與廣州智力達的監事。此外,吳煒曾系廣州智力達的第二大股東,其退股後吳慧成爲廣州智力達的新股東。
需要指出的是,吳慧、吳煒,與思林傑實控人的親屬“同名”。
據簽署於2022年3月9日的招股書,思林傑實際控制人周茂林的配偶爲吳慧,吳慧的妹妹爲吳煒。
值得一提的是,在簽署於2022年3月9日的招股書中,思林傑對廣州智力達“隻字未提”。且其他公告中,或也未見廣州智力達的“身影”。
由此可見,從吳慧、吳煒先後入股廣州智利達,兩人與思林傑實控人的親屬吳慧、吳煒“同名”。倘若不是巧合,思林傑與天棣智能交易期間,天棣智能的股東兼監事尹冬生,同時爲廣州智力達的股兼監事。而天棣智能的另一股東郭俊釗,爲廣州智力達的第一大股東。
而經《金證研》南方資本中心研究發現,思林傑在上市後的公告中並未涉及天棣智能、上海聯縱。基於上述情形,關於天棣智能、上海聯縱的股東背景,或值得關注。
而思林傑的信披問題或不止於此。
3.5 招股書披露的銷售金額或與客戶披露的採購額“對不上”,信息披露現疑雲
據簽署於2022年3月9日的招股書,2018年,蘇州世紀福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紀福”)爲思林傑的第四大客戶,思林傑對世紀福的銷售金額爲777.53萬元,佔思林傑當期銷售總額的比例爲6.41%。
然而,2018年,思林傑披露其對世紀福的銷售金額,與世紀福披露其對思林傑的採購金額或“對不上”。
據世紀福2018年年度報告,2018年,世紀福的主要供應商分別爲蘇州翼雲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蘇州吉博斯精密機械有限公司、蘇州諾百斯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蘇州東崎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蘇州精力思電氣材料有限公司,世紀福對上述供應商的採購金額分別爲994.05萬元、864.42萬元、611.85萬元、473.43萬元、423.33萬元。
這意味着,2018年,思林傑對世紀福的銷售金額,高於世紀福對其第三大供應商的採購金額。蹊蹺的是,世紀福並未披露思林傑爲其主要供應商。
此外,思林傑的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或重大會計差錯更正、合併範圍變更等因素,或並未對上述差異造成影響。
不僅如此,在上市後,思林傑2022-2024年報中,或未對前期會計差錯進行更正。
綜合來看,2024年年報信息披露問詢函中,思林傑被問及其他產品前五名客戶、總包及分包供應商等與思林傑是否存關聯關係。在募投項目的建設上,2023年11月,思林傑募投項目被通報存施工安全問題,施工單位因此被責令整改。
另一方面,申報期間,客戶天棣智能累計與思林傑交易超兩千萬元,天棣智能股東、監事尹冬生,彼時曾在廣州智力達擔任監事,而廣州智力的兩名股東與思林傑實控人兩名親屬“同名”,關係或待解。另外,思林傑招股書所披露的2018年銷售額或與客戶披露的採購額“對不上”,信息披露現疑雲。
四、結語
上市以來,思林傑的業績“變臉”,上市次年,思林傑營收及淨利潤下滑明顯,且2024年的表現仍未回到2021年的水平。此外,近三年,思林傑或賒銷加劇異於同行。且近兩年,思林傑來自第一大客戶的收入連續下降,截至2025年上半年,思林傑對該大客戶的銷售額及在手訂單均下滑,該大客戶控股股東被“ST”,未來雙方合作的持續性或值得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思林傑首發募投項目曾被點名存多項施工安全問題。申報期間,天棣智能及其關聯方爲思林傑貢獻超兩千萬元收入,而該客戶的背景現實控人“同名”親屬的“身影”,箇中關係或待解。此外,截至2024年末,思林傑的授權專利總數和發明專利總數不及國內可比公司。且思林傑稱其通過自主研發獲得核心技術的另一面,其兩項核心技術對應的專利或受讓自實控人的母校,信息披露現疑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