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溫榆皆有景 京城親水新主場

在北京城市生態建設的版圖中,溫榆河公園正以其獨特的生態魅力與多元的旅遊體驗,成爲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的“金名片”。近日公佈的《北京溫榆河公園生物多樣性發展白皮書2025年》(簡稱《白皮書》),首度揭開了這座“城市綠肺”的生態“家譜”——累計監測到880種動植物在此棲息,4年內新增物種超200種。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目前,公園二期工程正加速推進,將於今年9月底基本建成開放,標誌着其正從生態涵養地向複合型生態旅遊地標蛻變。

探訪

880種動植物“安家”公園變“觀鳥地標”

夏日的溫榆河公園滿目蔥蘢,月季、薔薇、丁香等花卉爭奇鬥豔,一派生機盎然之景。蘆葦蕩中鳥鳴此起彼伏——這片佔地30平方公里的城市生態空間,如今已成爲880種動植物的家園。

不遠處,幾隻野鴨正在溫榆河公園東區的玉湖湖面嬉戲。玉湖南側荷葉田田,岸上柳枝隨風搖擺,幾位市民在打卡拍照——碧水野趣,樹影倒映鏡頭裡景色宜人。這裡是園區著名的“五柳觀湖”景觀。看着眼前的宜人景色,很難想象這裡原本只是村邊的一個水塘,而且周邊低端產業聚集。

疏整促之後,村莊搬遷,玉湖變成了景觀湖,平時常有鳳頭、綠頭鴨、赤麻鴨出沒。玉湖的“變身”是溫榆河公園改造升級的一個縮影。經過環境整治和自然生態空間保護,溫榆河公園爲各類動植物營造了良好的生態屏障和棲息空間。公園也成爲連接北部燕山生態屏障與城市腹地的關鍵生態節點、北京城區最大的生態“綠肺”。

野生鳥類,因其對環境變化有着敏銳的感知,而被譽爲生態環境的“晴雨表”和“監考官”。如今,在溫榆河公園裡,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胸鵐、大鴇、東方白鸛、中華秋沙鴨等“稀客”頻至。其中,中華秋沙鴨選擇在此越冬,使其成爲華北平原唯一已知越冬地;長尾鴨、黃腳銀鷗、理氏鷚、紅尾鶇等刷新公園鳥類新紀錄;鴛鴦、小、蒼鷺、大白鷺等“常駐客”種羣數量穩定;此處的河灘地還是北京平原地區小弄蝶唯一已知棲息地……溫榆河公園已經成爲名副其實的“鳥類樂園”,是衆多觀鳥愛好者心中的天堂。

變化

4年增200餘種動植物系統性構建生態基底

除了珍奇繁多的鳥類,水生生物清潔指示性物種、健康水體代表性物種如寬鰭鱲、馬口魚、EPT水生生物等也在園區多處水域被發現。

寬鰭鱲、馬口魚對水質、水生生境都有較高要求,而EPT水生生物(蜉蝣目、樍翅目、毛翅目的簡稱),更是號稱“水質三劍客”,不僅耐污值低,對水質變化還很敏感,產卵和生活偏好水體清澈的環境。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張耀方介紹,這些小生命就像是河道健康的“代言人”,它們在溫榆河公園的廣佈,是對公園水質改善的最好證明。

此外,溫榆河公園內蝶類多樣性指數和均勻度指數雙增,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北京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北方狹口蛙等均有分佈。《白皮書》顯示,溫榆河公園目前監測到的動植物種類較4年前新增了200餘種。

這一系列生態成果的取得,源於溫榆河公園對生態基底的系統性構建。

溫榆河公園地處朝陽、順義、昌平三區交界,清河、溫榆河、老河灣在此交匯,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要素最全的城市生態中心。自2020年起,公園落實生態優先、精野結合、低擾動、荒野化管理等生態方法,創新實施“生態4級分區管控”,劃定生態留野區、生態優先區、生態體驗區、生態遊憩區,差異化進行佈局規劃、景觀設計和遊客引導。

公園還劃定了9平方公里自然帶,實施荒野化管理。其中,有一塊是專爲野生動植物營建的“生態心”。這個約0.8平方公里的核心區,採取封閉式管理,裡面所有植被原狀保留,不採取修剪、割除、除蟲等措施,讓自然演替主導生態恢復的進程,使之真正成爲人跡罕至、草長鶯飛的荒野。“建設荒野封閉區是城市‘再野化’的寶貴嘗試,通過減少人類干預,並恢復關鍵物種、連通破碎生境,恢復和重建生態系統的功能。”朝陽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創新

二期差異化規劃拓展生態旅遊邊界

溫榆河公園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和增加離不開工作人員對園區環境和動植物科學、精細化的管理。公園制定了水土保持專項方案、古樹保護專項方案,並對密林、疏林、灌叢、草地、農田、灘塗、水域、窪塘8大生境提出了相應的保育與修復措施。

針對在河岸陡坎築巢、對水位變化敏感的冠魚狗,工作人員精細化調控水位;針對高度依賴荻的小弄蝶,工作人員爲其搶救性保護了原生棲息地;針對易近路繁殖的紅角鴞,工作人員搭建隔離設施,由水務職工和志願者專人輪崗看護……依託多年生態監測成果,公園選取了17個代表物種,深入研究其棲息地需求,根據其不同特性,實施差異化保護。

在此基礎上,溫榆河公園二期工程也在加速推進中,京承高速以東18平方公里區域將於今年9月底基本建成並向社會開放。朝陽文旅集團總經理薛小菲介紹,溫榆河公園二期將與(溫榆河公園)示範區、公園一期形成差異化互補。

“在公園的二期建設中,我們始終堅持‘生態、生活、生機’的內涵理念,引入更具特色的‘湖島生活、臺地運動、驛站潮玩、樂娛新趣、荒野營地、田園牧歌’六大戶外文旅消費場景,爲市民遊客提供豐富多元的娛樂體驗,既有水上運動、網球運動、極限運動等活力項目,也有親子互動、寵物友好、休閒露營等溫馨場景,還有馬術運動等特色體驗。”薛小菲說。

據悉,溫榆河公園二期工程將持續夯實生態基底,實現生態保護與文旅體驗的有機融合,爲市民提供城市微度假的新選擇。

除了溫榆河公園,近年來,朝陽區還大力推進奧森公園、朝陽公園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先行示範公園建設,通過實施溫榆河公園荒野化管理、奧森公園生態廊道等示範工程,創新保護模式,構建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樣板,拓展生態旅遊邊界。

亮點

文旅場景持續迭變生態資源變多元體驗

如何將優質的生態資源變爲“金山銀山”?溫榆河公園開啓了多元化嘗試。公園通過策劃營建不同季節的花園景觀,將生態資源轉化爲多元文旅體驗,構建起“四季溫榆”的全時旅遊矩陣:春季油菜花海與多元運動項目相映成趣;夏季荷花盛放時開啓水上清涼項目;秋季油葵花海與露營活動結合;冬季則將暢玩冰雪與絢麗光影盛宴有機結合。“希望‘四季溫榆’能給市民遊客在春夏秋冬帶來不一樣的美好體驗。”北京溫榆河公園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經理張春介紹。

在溫榆河公園芸上梯田處,工人正在澆灌剛收割完油菜花的土地,爲播種下一季農作物做準備。“今年計劃種植三季農作物,在春天的油菜花和秋天的油葵種植期之間,種植彩色蕎麥。七八月份,市民就可以欣賞到新的農作物景觀了。”張春介紹,不同種類的農作物爲園區開闢了新的旅遊場景,豐富了遊客的體驗感。

一年四季皆有景的同時,持續兩屆的溫榆千燈會已經成爲北京新春燈會的標杆。去年冬季的“2025北京千燈夜”以四大篇章、八大主題區域展出超千組自貢彩燈,融入王者榮耀、泡泡瑪特等IP,結合國風舞蹈、3DMapping秀等演藝,打造了“吃喝遊購賞”一體的沉浸式夜遊綜合體,成爲北京“夜經濟”新地標。

從生態修復到文旅融合,溫榆河公園以“生態優先、精野結合”的實踐,書寫着城市與自然共生的典範。未來,隨着二期落成開放,這座集生物多樣性保護、蓄滯洪功能、文旅體驗於一身的城市生態中心,將成爲北京向世界展示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活窗口。

文/本報記者趙婷婷

攝影/本報記者袁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