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武器化與追殺藍圖 「這次波頓」下次呢?

▲2025年8月22日清晨,FBI 突襲前國安顧問約翰・波頓在馬里蘭州的住家與華府辦公室。(圖/志影像/美聯社)

●江岷欽/世新管理學院院長

著名評論家孟肯(H. L. Mencken)曾調侃:「在民主制度下,每個人都會如願得到他所要求的政府,而且通常還遠超過他所能承受的程度」(Democracy is the theory that the common people know what they want, and deserve to get it good and hard.);邱吉爾更冷嘲:「在政治裡,敵人坐在你對面;真正的仇敵則坐在你後面」(The opposition occupies the benches in front of you, but the enemy sits behind you.)。這些黑色幽默,如今正成爲華府的日常註腳。

從波頓突襲 開始的「制度性報復」

2025年8月22日清晨,FBI 突襲前國安顧問約翰・波頓在馬里蘭州的住家與華府辦公室。探員穿着印有 FBI 字樣的外套,提着空箱進入,數小時後再搬出滿滿的文件。形式上,這是「法院授權行動」,合法性無可爭辯;然而在民衆眼中,這卻更像是一場政治報復的盛大演出。

波頓並非無名小卒,更不是普通批評者。他在 2020 年出版《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揭露川普「把阻撓當作生活方式」,並形容總統「對外無知、對內濫權」。拜登任內,司法部已全面結案相關民刑事調查。如今案件被「選擇性復活」,難免被視爲「借刀殺人」的司法演出。

正如法律評論家 Jeffrey Toobin 所言:「對川普而言,調查本身就是刑罰。」

從「名單政治」到「流程武器化」

最令人不安的,是這次行動與 FBI 局長 Kash Patel 的「敵人名單」高度重疊。Patel 在 2023 年出版《Government Gangsters》一書,附錄列出約 60 人,標籤爲「武器化政府」代表人物。短短七個月,已有五人遭調查:前 FBI 局長 James Comey、前 CIA 局長 John Brennan、前國土安全部官 Miles Taylor、前白宮國安官 Vindman 上校,以及這次的波頓。

這種「書單化」的執法,打破了司法「因案立案」的原則,取而代之的是制度化的追殺流程:

政治定調——總統或幕僚先行點名。

名單化——出版物或演說標籤化批評者。

司法動員——DOJ/FBI 啓動調查與突襲。

社會定罪——媒體放大嫌疑,即使最終無罪,名譽早毀。

根據《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統計,自川普重返白宮以來,司法部與 FBI 已啓動逾 100 起針對政敵與批評者的調查,涵蓋政界、媒體、學界與 NGO。真正進入起訴程序的案件不到三分之一,但光是應付律師費與輿論壓力,就已經足以摧毀一個人的公共生命。這正是「過程即懲罰」的制度化版本。

川普的態度 司法的表演化

突襲當日,川普聲稱「事前不知情」,卻又譏諷波頓是「下三濫、不愛國的傢伙」,甚至暗示「也許是我發動的」。司法獨立與政治干預的界線,被他刻意模糊。

Patel 與副局長 Bongino 更在社羣上高喊:「沒有人能消遙法外」(NO ONE is above the law.)、「公務貪污絕不寬貸」(Public corruption will not be tolerated.)。這些口號原應是中立象徵,如今卻淪爲政治宣傳。當司法高層樂於在推特上當「評論員」時,程序正義自然被羣衆懷疑。

這些案件,即使調查合乎規範,社會仍普遍質疑其動機。當「善意推定」消失,司法就從盾牌變成了劍。

▼突襲當日,川普聲稱「事前不知情」,卻又譏諷波頓是「下三濫、不愛國的傢伙」,甚至暗示「也許是我發動的」。司法獨立與政治干預的界線,被他刻意模糊。(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制度性重構 司法部的私有化

事實上,波頓案只是冰山一角。川普重返白宮後,首要行動是「改造」司法部。Pam Bondi 上任後設立「政治武器化調查小組」,短短數月撤換超過 40 名職業檢察官,其中多數曾調查過川普本人或其家族。

《華盛頓郵報》揭露,川普第二任期前七個月,已有逾三分之一法院判決遭行政部門延宕或拒絕執行,涵蓋移民、環境、人權等政策。

司法部內部更重排案件優先順序:涉及總統盟友的優先處理,對手的調查則延宕或擱置。司法資源與政治效忠之間的交換,正重塑整個部門功能。

當然,川普語言策略亦推波助瀾。他稱不利判決爲「司法暴政」,鼓吹「不合理裁決不必執行」。這讓美國逐漸走上匈牙利、波蘭式的「制度掏空」之路:外觀仍有法院,但司法靈魂已被剝奪。

國際比較 美式司法武器化的鏡像

司法武器化的現象,在全球視野下,美國並不孤單:

匈牙利、波蘭:利用法院重組與退休制度清除異己法官。

俄羅斯、土耳其:透過「外國代理人法」或「政變案」整肅反對派。

巴西:盧拉因「洗車行動」入獄,後被推翻,揭露司法選擇性檢控。

如今華府的操作,與這些威權化國家驚人相似。美國自詡「法治燈塔」,但波頓案卻讓外界懷疑:這盞燈是否將油盡燈枯?

民主政治的深層傷害

對民主政治而言,司法武器化對制度所造成的傷害,既深且巨:

信任崩解:公民失去對司法中立的信心。

寒蟬效應:批評者自我噤聲,避免成爲下一個標靶。

制度侵蝕:司法部被收編爲行政意志的延伸。

國際聲譽受損:美國失去在全球推廣民主的道德資本。

當「正義女神矇眼」的象徵被拆下,法治的神話也隨之崩塌。

改善之道 重建制度防火牆

針對司法武器化的現象,美國的學界專家與法界人士提出下列建議作爲解方:

強化司法獨立:FBI 局長、司法部長應有任期保障與跨黨派審查。

設置再啓動門檻:已結案案件若要重啓,需符合「新證據、跨區覆核、專責法官審查」三重條件。

禁止名單式執法:立法要求隨機分案,避免針對「敵人名單」立案。

規範官方發言:檢調高層偵查中不得以政治語言定性。

透明化與監督:建立跨黨派國會監督席,定期公開敏感案件統計。

公民社會監督:保護媒體與 NGO 的揭露權,形成外部制衡。

這次波頓 下次呢?

持平而論,司法不是不能調查政治人物,而是不能讓調查成爲報復的化身。民主的真諦,不在於偏袒誰,而在於即使面對最厭惡的對手,也必須給予最嚴格的程序保障。

今天是波頓,明天可能是檢察官、學者或媒體人。當「司法」變成「追殺藍圖」,民主已不再是一套制度,而是一場懲罰遊戲。

正如塔西佗留下的警語:「腐敗的統治者,總能找到腐敗的法庭」(Corrupt rulers always find corrupt courts.)。川普不是顛覆法院的革命者,而是善鑽制度縫隙的戰術家。他不必修改憲法,就能讓憲政名存實亡;不必關掉法院,就能讓法官集體失聲。

歷史如何評價尚未可知,但警鐘已響。問題不在於波頓一人,而在於整個制度:當法律不再屬於人民,而淪爲總統的私器;那麼,民主距離專制,不過一步之遙。

▼今天是波頓,明天可能是檢察官、學者或媒體人。當「司法」變成「追殺藍圖」,民主已不再是一套制度,而是一場懲罰遊戲。(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