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把「正義」變成清算? 柯米起訴與司法武器化

▲2025 年 9 月,前 FBI 局長詹姆斯.柯米 (James Comey) 於維吉尼亞州遭大陪審團起訴,罪名是對國會不實陳述與妨礙程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江岷欽/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當正義的名義 承載報復的內容

在美國政治的語彙中,「沒有人凌駕法律」原是跨黨派的共同信條;然而當「正義」被置換爲「報復」的語義容器,制度便開始失血。

2025 年 9 月,前 FBI 局長詹姆斯.柯米 (James Comey) 於維吉尼亞州遭大陪審團起訴,罪名是對國會不實陳述與妨礙程序。隔日,川普面對鏡頭說出「我希望還會有其他人」——一句話,爲事件加上了制度性的註腳:這不是孤立案件,而是治理邏輯的轉向。

歷史比較 從「假裝獨立」到「公開干預」

自水門案後,美國形成一套「不干預司法」的政治規範:總統避免對個案指指點點,司法部維持專業距離。即便過去也曾有暗潮洶涌,多數總統仍懂得維持「表面中立」的儀式感,因爲那是法治信仰的民間版憲法。

此次事件的斷裂在於:干預成爲公開姿態。據華郵報導,白宮撤換拒起訴的檢察官,改以總統親信接任;總統並曾公開對司法部長示意「不能再拖」。這種做法不再圍繞程序找理由,而是將政治意志直插司法部的心臟。

政治修辭 把報復說成正義

川普說這不是報復,是「正義」。語言學上,這是對「正義」的語義劫持;政治學上,這是典型的「朋友—敵人」框架:把制度化的追訴說成對「深層政府」的清算,把具名對手包裝爲道德失格的代罪羔羊。

當「正義」等同於「清除敵人」,法律便從普遍規範墜落爲陣營工具。修辭先於現實:當民衆一次次聽見「骯髒的警探」「病態的激進左派」,制度抗體便被耗損,直至對依法而治的共同語言失去信任。

證據門檻與起訴決斷 從專業分歧看制度風險

根據ABC 的多篇報導指出,交接給新任檢察官的內部備忘錄評估證據不足,「不僅無法在合理懷疑之外定罪,甚至未達起訴的『可能原因』門檻」。這是技術層面的重大警訊:當專業結論被政治決斷碾壓,司法的可預期性便瓦解。

可預期性是法治的底盤;沒有它,公民與官僚的行爲都只能靠揣測權力者心意來降低風險。這種不確定性,會在短期內轉化爲寒蟬效應,在長期中演變成制度性犬儒。

寒蟬效應 判決之前「懲罰已然完成」

柯米強調自己無罪,並表示對聯邦司法有信心,願意在法庭上對決,而且他「不會跪着活下去」。就個案而言,他可能終能在法庭上獲得清白;但在制度層面,懲罰早已發生:昂貴的辯護成本、長期的名譽風險、以及官僚體系中人人自危的沉默。

不論勝敗,這是一場對異議的「程序性懲罰」。正如民主政治的教科書所言:當行爲人計算到「說真話」或「拒絕配合」的代價難以承受,理性選擇就是退卻。退卻堆積成習慣,習慣最終改寫制度。

▼川普說這不是報復,是「正義」。語言學上,這是對「正義」的語義劫持;政治學上,這是典型的「朋友—敵人」框架:把制度化的追訴說成對「深層政府」的清算,把具名對手包裝爲道德失格的代罪羔羊。(圖/路透社)

比較視野 全球「司法武器化」的家庭相似性

把美國放回世界版圖來看,這一幕並不孤單。中東歐某些政府藉司法改革削弱法院獨立,以重塑政治權力;中東地區亦可見行政權嘗試縮減最高法院的制衡力。美國向來以制度成熟自豪,但柯米案提醒我們:民主不是免疫系統,而是一套需要不斷維護的肌肉。

當干預被常態化、修辭被極化、程序被工具化,美國就與「折返中的民主」相互照映。國界不同,邏輯相似:先否定製度的普遍性,再宣告政治的例外性——接着一切皆成例外。

從尼克森到川普 遮掩的消失與底線的下移

尼克森時代的教訓推動出「不干預司法」的政治共識;但今日的裂縫,並非暗室密謀,而是光天化日。遮掩的消失,象徵底線的下移:從「至少要做做樣子」到「連樣子都不必做」。

這種變化不僅改變了手段,更強化了訊號:違規不需羞恥,反是美德。當「不遮掩」成爲新政治美學,羣衆的價值座標隨之偏轉,社會對濫權的容忍度同步增加。

權力與人性 憲政的設計爲何抵擋不住?

憲政制度的智慧在於承認人性:權力會膨脹,故需分權;人會自利,故需透明。可制度再精巧,也架不住兩件事:一是持續的破壞性修辭,二是反覆的低成本僭越。

當領導者以「正義」之名慣性衝撞邊界,而代價極低,理性的權力代理人會得出一個冷酷結論:遵循規範不如效忠權力。這時候,制度的自我修復機制(司法獨立、文官倫理、媒體監督)便像體內免疫系統被長期抑制,感染不再是偶發,而是慢性。

制度後果 三層崩解

在「報復」被制度化之後,崩潰不會一次到頂,而是分層下沉。首先鬆動的是專業:規則讓位於人情,能力被忠誠取代;接着是信任:公衆不再相信案件由證據主導,合法也難以服衆;最後外溢爲國際聲譽:以法治自許的道德資產被折價。

以下逐層檢視這三道裂縫,看看它們如何彼此勾連、相互放大,將體制推向不可逆的臨界點。

(1)專業崩解:當內部專家意見被政治否決,人才外流與「沉默合格」將取代「直言專業」。

(2)信任崩解:民衆不再相信案件由證據主導,而是由好惡主導;裁判即使正確,也難服衆。

(3)國際崩解:美國以「法治」自居的軟實力折價;盟友的制度對話不再以美國爲標的範本。

回到案件 法律勝算與政治算盤

從純法律面看,此案的舉證難度不低——需證明陳述之故意不實與妨礙之實質關聯,且跨越「合理懷疑之外」的門檻;再疊加先前內部備忘錄的「不建議起訴」,辯方得以主張選擇性起訴與政治報復動機,甚至利用總統公開言論作爲證據背景。

這使得控方在法庭上面臨的不只是證據攻防,更是正當程序與動機審查的雙重消耗。政治算盤或許不同:即便敗訴,也已完成「清算敘事」與「震懾效果」。在報復政治的算式裡,訴訟不是目的,是手段。

▼從純法律面看,此案的舉證難度不低——需證明陳述之故意不實與妨礙之實質關聯,且跨越「合理懷疑之外」的門檻。(圖/路透)

修復之道 如何讓制度重新站立?

美國民主要修補的,並非一樁案件的成敗,而是一整套把決策從「人」牽回「規則」的誘因結構:讓權力更難任意、讓程序更可預期、讓忠誠不再比專業便宜。修復的原則很樸素——把干預攤在陽光下、把任命放慢一拍、把「說不」的人變安全、把選擇性起訴變得可被追蹤。

以下分別從法規、任用、文化與公民監督四個面向,提出可操作、可檢驗、可持續的扳手與螺絲。

(1)法律層面:國會可推動「高風險個案干預揭露條款」,凡行政首長或政治任命官對具名案件作口頭或書面施壓,應由司法部定期向監督委員會報備,並公開抄錄要點(敏感細節得延後公開)。

(2)人事層面:強化對地區檢察官的任命審查門檻與「冷卻期」規範,避免剛卸任的總統私人律師即刻轉任起訴權關鍵職位。

(3)文化層面:以績效與保障雙軌提升「拒絕不當干預」的組織地位,讓說不的職業風險下降而不是上升。

(4)公民層面:支持獨立媒體、法學會與公民團體針對選擇性起訴進行資料揭露與案例追蹤,讓「程序正義」從抽象原則變成可監督的行動指標。

在灰燼裡守住最不該失去的東西

政治總在邊界上跳舞;憲政的價值,是讓舞步不至於踐踏每一個人作爲公民的尊嚴。柯米案未必是終章,正如川普所言「還會有其他人」;但民主的反身性,也意味着還會有其他守門人——記者、檢察官、法官、與拒絕沉默的公民。

制度的復健從來艱難,而我們最不該失去的,是那種對程序的頑固,對弱者的惻隱,與對權力的戒慎恐懼。當「正義」被說成「報復」的那一刻,語言就成爲最後的戰場;而在語言之後,還有法庭。若它仍在,仍能說話,民主就還沒有失語。

▼柯米案未必是終章,正如川普所言「還會有其他人」;但民主的反身性,也意味着還會有其他守門人——記者、檢察官、法官、與拒絕沉默的公民。(圖/路透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