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調皮搗蛋標籤 早療助過動兒重拾自信與未來
兒童表達示意圖(示意圖,非真實照片)。(圖/部立臺北醫院)
黃國洋醫師強調,ADHD治療必須整合醫療、教育與家庭三方缺一不可。(圖/部立臺北醫院)
「注意力缺乏過動症」(ADHD)常讓孩子被誤解爲「調皮搗蛋」,卻不知這是一種需要專業治療的神經發展性疾病。臺北醫院精神科醫師黃國洋提醒,若能及早介入,透過藥物、心理衛教及家庭、學校的合作,孩子不僅能改善學習與人際關係,更能找到自我價值;反之,若延誤治療,恐影響終身發展,甚至導致青少年拒學、憂鬱或反社會行爲。
10歲的小祥(化名)因上課坐不住、愛插嘴,長期被視爲「搗蛋鬼」,直到拒學後纔在家長與老師建議下就醫,確診爲混合型ADHD。經2個月藥物與心理治療,他能專心上課20分鐘以上,學習表現與人際關係明顯改善,更展現出過人的表達能力,母親感動地說:「以前只看到他的問題,現在看見了孩子的天賦。」
臺灣研究顯示,兒童ADHD盛行率約7至8%,但僅2成患者持續接受治療。黃國洋強調,ADHD不該被貼上「壞小孩」標籤,而需醫療、教育、家庭三方協力。若缺乏支持,孩子長大後可能走向憂鬱、物質濫用甚至入獄的高風險道路。醫師呼籲家長與老師一旦發現孩子持續專注困難或過動,應及早就醫,幫助孩子翻轉困境,邁向屬於自己的舞臺。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保護自己、遠離毒品!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服用精神科藥物,請勿自行停藥!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