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撕掉“洋標籤”,中國製造需要完成品牌的自信
一些商家利用消費者認爲國外品牌意味着質量好、高端的心理,把產品包裝成“洋品牌”,讓普通消費者難辨真假。澎湃新聞調查發現,這些商家的慣用套路是,通過關聯公司在境外註冊商標,讓自己成爲名義上“洋品牌”,但生產銷售都基本在國內完成,產品主要銷售給國內消費者。(3月14日 澎湃新聞)
消費端的盲目崇洋心理與產業端的創新乏力,構成了僞洋品牌得以滋生的雙重溫牀。據報道,千壽電器僞造日本品牌,以“低糖健康”爲賣點實現了單平臺銷量24萬+的成績;“德國斯坦梅爾鋼琴”PS劍橋大學照片、虛構百年曆史,迎合消費者對“歐洲工藝”的盲目追捧;“千萬級”帶貨主播“麥琪啦”直播時所稱Millvolt散結因子複合片系美國進口,以拆分病名欺騙消費者。這些亂象暴露出部分企業對“造不如貼”的路徑依賴,部分企業沉迷於用“洋馬甲”掩蓋技術空心化,用營銷話術替代創新研發,這實質上是將自己永遠封鎖在產業鏈底端。
進一步來看,法律層面存在的漏洞以及監管的滯後,爲 “僞洋品牌” 提供了在灰色地帶遊走的空間。企業可輕易在境外註冊商標,再通過授權國內企業使用,形成“境外商標+國內生產”的產業鏈。由於缺乏國際協同監管機制,國內監管部門難以覈實境外商標的實際使用情況,導致虛假品牌難以被查處。澎湃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只要有公司基礎信息及相關資料,就能撰寫品牌故事,把公司包裝成國外知名品牌。這反映出了灰色產業鏈已形成專業化服務,而市場監管部門對品牌文化虛構尚缺乏技術甄別能力和處罰依據。
要破解這一困局,必須構建起 “三位一體” 的治理矩陣。企業方面,創新是破局的根本動力,格力電器從代工到自主品牌的轉型證明,以創新爲驅動,掌握核心技術,才能撕掉“貼牌”標籤;監管方面,監管部門需積極作爲,建立行之有效的 “品牌溯源” ,要求電商平臺對境外註冊品牌的實體經營等情況進行全局掌握;消費端,培育文化自信是關鍵,2024年中國手機市場銷售排名中,vivo、華爲、小米的市場份額已超蘋果,故宮文創年銷售額超十億等案例表明,當中國製造在自主創新和品質升級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時,消費者對本土品牌的認可度與信任度大幅提升,“貼標遊戲” 自然失去市場土壤。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跨越,不僅需要技術攻堅,更需要完成品牌的自信。唯有當企業實現以中國商標角逐國際市場,當消費者能發自內心支持本土創新品牌,“僞洋品牌”的生存土壤才能真正瓦解。這既是產業升級的必經之路,更是民族工業精神的重塑之旅。
(原題爲《撕掉“洋標籤”:中國製造何以立起真品牌?》)
來源:張素素/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