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黃泉路”,被國家列爲一級禁區,其中謎團至今無法揭開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9月2日,根據成都鐵路局消息,中秋車票預售情況大好,尤其成都“三小時高鐵圈”異常火爆。

不過位於盆地西南的瓦屋山,曾被列爲旅遊禁區,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瓦屋山失蹤事件

瓦屋山位於四川洪雅縣,從地貌區域劃分來看,屬於四川盆地地帶,離成都只有180公里。

很多人對瓦屋山這個名字比較陌生,在古代,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蜀山。

相當長的時間裡,這座山與東側的峨眉山並稱爲姊妹山。

諸如張道陵、諸葛亮、蘇軾、葛洪等歷史上的知名人物,都曾在此山留下足跡。

與其他名勝古山相比,瓦屋山還被認爲是道教的發源地之一。

東漢末年,張道陵在瓦屋山創下五斗米教。

後來經過多年發展與演變,五斗米教慢慢演變成了正一教,也就是現在頻繁出現在文字與影視資料中的天師道。

元朝末年,張三丰在這裡創建了“屋山派”。

由於種種原因,明朝對此深爲忌憚,在官方資料中,將它稱爲“妖山”,還禁止平民前往。

之後的400年時間裡,瓦屋山一直以“妖山”的身份,接納絡繹不絕的遊客。

直到近代,瓦屋山的“妖山”名號才慢慢被人淡忘。

瓦屋山擁有我國最大的一片原始森林。

它雖離成都不遠,但是開發度很低,擁有豐富的自然植被,也是野生動物的理想棲息地之一。

從山體輪廓來看,瓦屋山的頂部相當平整,像被什麼整個削去,露出一大塊平整的臺子。

根據中央電視臺《百年探秘》節目嘉賓介紹,瓦屋山頂部是有一塊水平的岩層。

質地非常堅硬,常年難以風化,所以不像其他山體一樣嶙峋多變。

不過,這裡也曾被列爲一級禁區,連央視都提醒遊客謹慎前往。

那麼瓦屋山裡到底有什麼,讓人們對它如此忌憚呢?

1970年,瓦屋山附近的獵人上山打獵,不幸遭遇了迷魂凼。

他在迷霧中掙扎許久,始終沒有順利逃脫,而跟着他頻繁上山的獵狗,也迷失了方向。

最終獵人和獵狗失蹤,再也沒有出現過。

兩年後,山下的兩名婦女上山挖藥材,在到達相對偏僻的地區時,迷霧再次出現。

雖然兩人在山下生活多年,對瓦屋山十分熟悉,可還是沒能走出迷霧。

1979年,四川省森林隊來瓦屋山調查,突然遭遇迷魂凼。

在西南地區,很多山上都會出現迷霧或瘴氣,森林隊也遭遇過幾次類似事件,一開始並沒有太在意。

但是當他們拿出羅盤,卻發現了一件可怕的事,羅盤軌跡飄忽,根本無法測定方位。

短暫的驚慌後,森林隊決定收縮隊形,認準一個方向移動,試圖走出迷霧。

但是經過反覆嘗試,大家一直在有限區域內打轉,不管走多久,最終都會回到原點。

萬般無奈下,森林隊只能寄希望於奇蹟。

他們在山上走了三天三夜,帶的食物都吃完了。

隊員們餓着肚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尋找不知何時會發生的奇蹟。

有的人累倒在地,有的人甚至神志不清,還出現了幻覺。

在絕望中,隊員們砍掉附近的樹木,擴寬視野,這才慢慢走到了迷霧邊緣,成功脫險。

經過此事後,森林隊再也不敢貿然進入瓦屋山。

官方在開發瓦屋山資源時,也避開了危險區域,將可能發生迷魂凼的區域列爲禁區。

隨着種種事件連番爆出,瓦屋山確實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禁地,沒人能解釋迷魂凼的怪異現象,也沒有人願意以身犯險。

再探迷魂凼

迷魂凼也叫迷魂道,據說是一段進得去出不來的區域,因此也被形容爲“黃泉路”。

這個區域的主要特點是霧氣很厚,進入之後手機沒信號,衛星無法定位,羅盤失靈,同時遭遇鬼打牆,最終會被活活困死。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1999年12月,熊貓專家鄭明全爲了研究大熊貓的生活習性,與村民魏知民一起進入瓦屋山。

在這次計劃中,他們的目標是找到大熊貓的糞便,以此研究瓦屋山大熊貓的健康狀況。

在工作期間,他們遭遇了大風雪,滿天的白色雪花遮住了視線,也迫使兩人誤打誤撞,進入了迷魂凼。

瓦屋山的最高海拔是2830米,冬天格外冷,又遇上大風雪,溫度已經降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

加上迷魂凼擾亂了視線,導致他們只能在固定的區域來回打轉。

鄭明全常年從事戶外工作,體質非常好,但是在如此惡劣環境下,他走了一段時間,就力竭無法繼續前行。

在風雪和迷霧的包圍中,鄭明全倒在地上奄奄一息,而魏知民則拼盡全力,僥倖脫困。

他逃離迷魂凼之後,馬上聯繫瓦屋山救援隊搜尋鄭明全。

鄭明全沒有等到救援隊,在寒冷的山上,他的身體越來越虛弱,最終被風雪淹沒。

與鄭明全有相似經歷的還有張勝開,他是瓦屋山地區的工作人員,也在工作中誤入迷魂凼。

不過與鄭明全相比,張勝開則幸運得多。

2001年,張勝開被調往瓦屋山從事宣傳工作,由於不熟悉地形,領導安排專人帶他熟悉地形。

在多數情況下,張勝開和帶自己的“師傅”都沒有碰到迷魂凼。

但是有一天,他們在山上發現了幾朵品相很好的靈芝,因此耽誤了下山的時間,遭遇了迷魂凼。

根據張勝開口述,他們只是想知道附近會不會有更多的天然珍奇,沒想到很快被黑色的霧氣包圍。

張勝開掏出手機,原本尚有充足電量的手機居然無法開機。

在短暫交流後,他們爬到樹上遠眺,只見四周茫茫一片,既看不到路,也沒有發現其他人的蹤跡。

驚慌失措中,張勝開與師傅在迷魂凼中憑感覺尋找出路。

他們走了一圈又一圈,一直在原地打轉,長時間的體力消耗與巨大的恐怖,讓他們身心俱疲。

他們只能等待霧氣散去,再想辦法尋找出路。

時間一點點流逝,迷魂凼霧氣終於不似之前那般濃郁,可是天色已晚,他們仍然看不清道路。

張勝開擁有豐富的經驗,憑藉對一種兩棲動物的瞭解,聽到了水傾瀉而下的聲音。

他明白,只要順着水源的方向向上爬,總能找到路。

天色越來越暗,瓦屋山上的夜色幾乎與霧氣一樣影響視線與判斷。

在水源的盡頭,他們終於發現了之前做的記號,強烈的求生欲激發了張勝開最後一絲力氣。

他淌過水源區域,走了沒多久,發現了瓦屋山景區的標語。

而瓦屋山救援隊因長時間聯繫不到他們,正好也在附近尋找他們的下落。

直到這時,張勝開與師傅才完全脫離危險。

2007年,中央電視臺欄目組計劃拍攝一檔名爲《走遍中國》的節目,其中有一期要介紹瓦屋山的迷魂凼。

工作人員需要幾名經驗豐富的本地人做嚮導,進入迷魂凼,獲取真實的影視資料。

大家深知迷魂凼的兇險,沒人願意擔當嚮導。

欄目組找到張勝開,他一開始並不願意再入迷魂凼,後來才勉強同意。

同樣經歷過死裡逃生的魏知民則怎麼都不願意再遭遇迷魂凼。

在那次事件後,魏知民的雙耳被凍傷,幾乎失去了聽覺能力。

在提到去世的鄭明全時,更數度哽咽,並拜託欄目組無論如何都要祭拜一下鄭明全,表示鄭明全會保佑大家安全回來。

與此同時,欄目組還去找了三次探索迷魂凼的陳國治。

此人從迷魂凼中多次逃生,但是已經離世。

大家在陳國治家裡找到了很多關於迷魂凼的資料,爲接下來的拍攝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在多方幫助下,欄目組登上瓦屋山,順着蜿蜒的山路攀登。

雖然同樣是探索迷魂凼,但是此行準備充分,大家又十分小心,所以安全問題算是有了些保障。

那麼,這次精心準備的行動,能否揭開迷魂凼的真實面目呢?

解讀迷魂凼

2010年,央視《百科探秘》欄目對瓦屋山迷魂凼事件進行了詳細分析。

其中張勝開作爲其中一位親歷者,參加了此次訪談,並與專家一起解密瓦屋山的種種怪象。

首先針對於瓦屋山的特殊地形,受邀專家認爲,瓦屋山的地形是自然現象。

之所以不似其他山體一樣,只是具有極大的巧合性罷了。

通過對瓦屋山山頂的岩石採樣,專家發現山頂岩石均爲二疊紀時期的玄武岩。

這種岩石會長期維持平臺狀態,而不被風化,所以形成了巨大的平臺。

不過岩石的風化程度其實與氣候、植被有一定關係,想要一直保持平臺狀態是比較難的。

瓦屋山上並不是始終保持着乾燥氣候,有記者曾爲了報道相關專題,而探索過瓦屋山迷魂凼。

雖然沒有太過深入,但僅僅在邊緣行走,就差點因腳下的潮溼土壤滑倒。

此外,瓦屋山上有密密麻麻的箭竹,這是大熊貓的重要食物,也是在溼潤環境中常見的植物。

豐富的植被破開岩層,可以對岩層進行二次改造,即使是堅硬的玄武岩,也是難以保持平整的。

由此可以看出,從氣候和植被兩個角度考慮,玄武岩的風化概率是很大的,所以平臺的形成恐怕不只是岩石質地這麼簡單。

與此同時,在解釋瓦屋山鬼打牆時,專家認爲造成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中之一是山上特殊的地形。

在詳細介紹地形時,他又以玄武岩風化開裂爲論據,認爲山上的玄武岩風化裂開,而產生了很多造型十分相似的小窪地。

這就導致了人們在遇到迷霧時,分不清腳下的窪地是不是已經走過的那個,從而產生鬼打牆的錯覺。

但這個論證不僅自我反駁了之前玄武岩風化問題,同時也引出了更大的疑問,即1979年四川省森林隊這麼高規格的隊伍,也是被地形迷惑了嗎?

我們必須要明白,省級森林隊的配置是比較全面的,既有生物學方面的專家,也有地質勘測類的專家,甚至還會請當地人充當嚮導。

這樣全面的配置,很難因地形原因被困三天三夜。

當然,還需要考慮到鬼打牆的另一個原因:迷霧。

專家認爲,大量雲瀑受上升氣流影響,在瓦屋山快速流動,形成了迷霧的效果。

至於張勝開曾經遇到的黑色霧氣,是雲瀑到達一定濃度的結果。

雲瀑是一種非常壯觀的自然景象。

比如張家界天子山上,有時會看到繚繞的白色雲霧,在山間緩慢翻滾。

在解釋張勝開口中的黑色迷霧時,專家認爲是雲瀑達到一定密度,從而形成的自然現象。

這種變化類似於普通的雲中,水蒸氣達到過飽和狀態,越聚越多,越來越大,從而變成了烏雲的過程。

但除瓦屋山外,其他地區並沒有出現過黑色的雲瀑,所以這點是無法論證的。

另外談到有部分人在迷魂凼中神志不清的現象時,專家認爲只是因爲緊張產生了心理暗示。

從科學角度來看,這個論點說得通,不過也有人認爲,這個觀點過於主觀和片面。

一個人在特定環境下出現幻覺,可不止緊張一個潛在原因。

在提到迷魂凼中羅盤和衛星定位失靈等問題時,專家認爲是玄武岩中有磁鐵礦,影響了定位系統的正常運轉。

事實上,磁場可以影響羅盤,但對衛星行爲的干擾十分有限。

只有大型磁暴才能影響衛星系統。

然而磁暴是太陽活動過程中引導地球磁場劇烈改變的結果,而且這種改變是全球性的,並不只侷限在某一區域。

如果後續有更多關於迷魂凼的實地影像資料,或許能更好的瞭解迷魂凼的真相,但節目播出後再也沒有後續的報道。

總結:

如今,瓦屋山已經成了風景區,並開放了很多區域供遊客觀光。

不過曾出現過迷魂凼的地帶,依然是管控非常嚴格的禁區。

臺灣省的“三立新聞”發文介紹過此地,並用“死亡禁區”描述迷魂凼,還特別介紹了此地的諸多奇怪現象。

最後,臺媒認爲迷魂凼的怪事充滿神秘性,即使是專家也無法證實。

參考資料:

《瓦屋山:在夢境和美境中穿梭》重慶法制報

《中國最大國家室森林公園瓦屋山封山6年重開,每天限3500人》澎湃新聞

《四川發現丨新巴蜀之謎7:穿越陸上百慕大,瓦屋山迷魂凼探險記》封面新聞

《百科探秘 迷魂森林》央視網

《【風物】瓦屋山》四川省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