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創新開展“家門口微民生”服務行動

一、背景介紹

青白江區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全國率先設立副處級事業單位區民生服務促進中心,統籌全區民生服務工作。以“真實可感、全面共享”爲原則,以“小切口”解決“大問題”,重點突出“普惠性、基礎性和兜底性”,針對羣衆感受度不高、服務供給匹配不準、項目不成體系等民生問題,創新實施“家門口微民生”服務行動。建立“黨建引領協同推進”“民生微事閉環運轉”和“社會資源撬動”工作機制,聚焦就業創業、教育成長、醫療衛生、便民生活服務、安全應急、美麗新居等“7+N”民情內容,重點緊盯“一老一小”和殘疾人等特殊關愛羣體,探索民主協商路徑,通過“尋民意、議民情、辦實事、評實效”四步法,構建實施閉環,搭建一套“自下而上運轉、持續迭代優化”的運轉體系。推動人民建議徵集轉化工作具象化,以民生微事促進社會治理,辦好民生實事、補齊服務短板、迴應市民訴求,提升居民獲得感,讓基層治理更有溫度。

二、主要做法

(一)理機制,黨建引領協同推進。堅持以黨建引領築牢爲民服務基石,在區委、區政府統一領導下,在全國率先設立區民生服務促進中心,統籌全區民生服務工作。建立“黨建引領協同推進”機制,由區委、區政府統一領導,區委社會工作部牽頭抓總,區民生服務促進中心具體負責,區級相關部門、鎮(街道)協同推進。

(二)穩循環,閉環運轉民生微事。探索民主協商路徑,通過“尋民意、議民情、辦實事、評實效”四步工作法,搭建一套“自下而上運轉、持續迭代優化”的運轉體系。一是問需於民明方向。融合推進網格治理和小區治理,線下依託“微網實格”,建立信訪與人民建議徵集融入機制,構建民情民意常態化蒐集陣地矩陣。線上整合12345熱線、信訪等信息,設立民情民意“碼上辦”二維碼,收集居民訴求1.3萬餘條。二是民主審議定事項。建立鎮(街道)民情協商“5+X”組,實施民主懇談交清單、羣衆勾選表意願、民主議事定方向“三步議事法”。活動自開展以來,共開展民情協商235次,羣衆代表、“兩代表一委員”等參與7055人次,形成普惠特色服務清單88項,儲備服務清單214項。三是聚心爲民辦實事。以“小切口”解決“大問題”,推出惠民檢等23項普惠服務,“心連心”村民出行等65項特色服務;以羣衆最想改善事項整治行動爲抓手,面向社會徵集824項羣衆最想改善事項,整治改善電瓶車亂停亂放等問題22個。四是問效於民驗成果。建立民生微事評估指標體系,開展“我來評”“我來看”活動,根據羣衆滿意度對服務事項進行動態調整,引導羣衆全程參與。首批服務事項通過“青民親”線上評估和線下評估,共徵集2000餘名利益相關方意見,總體滿意度達99.8%。

(三)贏發展,整合撬動社會資源。建立“公益+市場+低償”模式,通過系統佈局、整合資源,帶動社會資金、資源廣泛投入,實現共促共贏,成效最大化。一是系統策劃,凝聚項目合力。聚焦“幼有善育”,爲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應急關愛救助資金;聚焦“老有頤養”,爲420名完全失能老人提供“上門助浴”服務,爲2429名60歲以上老人提供健康關愛“惠民檢”服務,爲9萬餘位60週歲以上老年人購買意外傷害保險。二是內外聯動,匯聚多方資源。積極向上爭取中央、省、市級試點,廣泛鏈接社會資源,吸引區內30家企業、40家社會組織、高校畢業生500餘名開展志願服務等活動。三是資金撬動,釋放民生紅利。運用金融工具和市場機制放大財政資金效應,與轄區重點企業、商家和社會組織開展折扣、物資、服務等深度合作,成功撬動社會資金約1.2億元。

三、工作成效

(一)立體化民生服務體系加快構建。一是搭建“三維一體”民生服務架構。以“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爲牽引,加快109項省、市、區民生實事實施;聚焦百姓身邊可感可及具體事,開展“家門口微民生”服務行動,推動88項民生微事實施;注重負面清單補齊民生短板,以“羣衆最想改善事項整治行動”爲抓手,整治改善小區消防通道亂堆雜物等具體問題22個。二是推動智慧賦能。以科技支撐助力基層提升效能,打造“家門口微民生”智慧管理應用場景,簡化“尋民意、議民情、辦實事、評實效”四步法操作流程,對“家門口微民生”服務事項進行全生命週期智慧化、系統化管理。三是推動協同聯動。由區委社會工作部總協調、區民生服務促進中心總聯絡、區級部門、鎮(街道)具體落實,形成高效推動社會工作格局;加強與經信、消防、供電等單位之間聯合互動,共同策劃實施“家門口微民生”服務事項。

(二)民生微事有序推進。一是推動服務事項加快實施。投入財政資金5500餘萬元,撬動社會資金約1.2億元,持續推進“青小童”成長等23項普惠服務,“彌小匠”便民生活服務等65項特色服務。其中,區教育局在2024年暑假期間開展“悅讀時光”教育成長服務,面向全區在籍學生髮放5.1萬份價值100元的“親子共閱好書”消費券;城廂鎮立足千年古鎮文化底蘊,以川劇變臉、非遺文化爲依託,開展每週一次“槐花小劇場”,助力文化傳承發展,推動文化與旅遊、商業的深度融合。二是協同跨部門聯動集成。區委社會工作部統籌聯動有關區級部門、鎮(街道),整合資源策劃實施民生服務事項和民生實事項目,帶動低特困人員用電費用減免“免申即享”等其他民生服務事項95項。三是策劃儲備一批服務事項。聚焦網格管理,緊盯羣衆急難愁盼,依託7000人社情員隊伍,整合12345熱線、“碼上辦”等社情民意,策劃儲備以“小微治堵”解決學校周邊交通擁堵問題,爲老舊小區及安置小區配備消防設備等一批服務事項。

(三)社會反響良好。“家門口微民生”服務行動惠及全區105萬人次,羣衆滿意率高達100%。其中,Q19路公交車線路的調整打通了五愛村、逍遙坪村800餘戶散居村民公交出行的“最後一公里”,過去依靠僱車、三輪車等方式下山趕集、上學的情況得到極大改善,在棗子埡公交站開通首日便受到羣衆的熱烈反響。相關工作經驗獲評2024年全國老齡社會建設創新案例,作爲區縣代表在全國黨建引領城鄉社區治理創新工作推進會上作交流發言,被省委政研室《調查與決策》刊發,在人民網、中國社區報等主流媒體刊載、報道60次。

四、經驗啓示

(一)創新人民建議徵集轉化工作路徑。以“家門口微民生”爲切入口,創新人民建議徵集轉化工作實施路徑,以民生微事推進社會治理,推動“家門口微民生”從“小切口”走向“大民生”再到“大治理”,讓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二)持續優化立體化服務機制。實施“家門口微民生”服務行動,建立資金資源配置機制,專項保障“家門口微民生”民生微事實施,併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和乘數效應,撬動社會資金參與。通過“三步議事法”,構建“尋民意、議民情、辦實事、評實效”的工作閉環格局,推動民生實事實現共促共贏、成效最大化。

(三)實現社會矛盾處置前置。以“家門微民生”服務行動爲抓手,探索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解決機制,暢通和規範羣衆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把“訴求”變“建議”,把“被動”變“主動”,及時把羣衆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實現對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的處置前置,有效預防社會風險的發生,進一步夯實基層政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