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海不卷的人肯定沒做過出海
2009年,黃錚在波士頓剛讀完MBA,回國後琢磨着做點事。
他觀察到一個現象:中國製造厲害歸厲害,但在淘寶上,一個賣19塊9的耳機和一個賣199的耳機,其實用的元器件差不了多少。
唯一的區別,是誰能講個更動聽的故事。
十年後,他做了拼多多,重新定義了“低價的高級感”。
而與此同時,中國製造也開始嘗試講“新故事”——出海。
從“賣貨”到“賣品牌”,從工廠到TikTok,從線下鋪貨到DTC自建站。
越來越多的人跑到海外,夢想着在更廣闊的世界裡,把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品牌”。
但現實總是給人一巴掌。
有人剛到印尼開奶茶,才裝修好門頭,旁邊就立起一個“XX茶·僅售0.99美元”;有人辛苦搭建獨立站,剛跑ROI到1.5,平臺就來一刀割掉流量;有人出海三年,還在虧本賣貨,而旁邊的同行早已開上保時捷,做起了直播培訓。
一瞬間,你會發現:海外不全是藍海,是紅海。甚至,是比國內還卷的紅海。
但是,海外的“內卷”,恰恰說明了一件事:蛋糕真的很大,纔會有那麼多人搶。
一、“卷”從哪裡來?
其實海外市場“內卷”,是從中國企業集體出海開始的。
過去十年,尤其是疫情那幾年,大家都發現國內流量貴、內需疲軟、平臺封號動不動就是大清洗……於是,目光齊刷刷望向外面。
跨境電商、SaaS工具、獨立站、自建品牌、短視頻種草、TikTok、Shopee、Lazada……這些詞,像一波浪潮,把所有人都捲到海里。
2020年,SHEIN、Anker、TEMU開始走紅,出口B端玩家也爆發式增長。
到了2024年,整個中國出海企業數量達到新高,據海關總署數據,僅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一年內增長了15%以上。
卷,自然就來了。
比如,你做的家居品類,今年可能已經有200家公司在做了;
你上架的產品,在亞馬遜上可能同款已經有50家在打價格戰;
你想投放TikTok,結果平臺算法開始傾斜給歐美本地商家,你得自己養號、喂素材、拍內容、組達人。
這就像大家都看到了“淘金熱”,可不是每個人都能挖到金礦。
但你有沒有發現,最先暴富的人,往往不是挖礦的人,而是賣鏟子的人。
二、“機會”藏在哪兒?
如果你問我,海外市場還有機會嗎?
我會告訴你——不僅有,而且藏得剛剛好。
真正聰明的人,在看不見的地方賺錢。
(1)從流量走向品牌
以前賣貨很簡單,AliExpress開店,跟着爆款上架就有單。
現在?拼的是品牌力、內容力和渠道建設能力。
就像SHEIN,不只是便宜,它更懂女性用戶怎麼穿搭、更懂Z世代怎麼被短視頻“種草”。
它用內容帶流量,用算法抓趨勢。它不是賣衣服,而是賣“每日穿搭靈感”。
而這,恰恰是國內商家早就練出來的肌肉。
(2)從大平臺走向“私域”
海外用戶不喜歡被廣告轟炸,但喜歡“真實”。
於是你會發現,最會賣貨的人,轉去做Youtube種草,做Facebook社羣,做TikTok直播。
像Anker早期做的是亞馬遜,現在也在搞DTC品牌站 + 自媒體矩陣。
你可以卷平臺,也可以換個賽道,玩內容、玩品牌、玩體驗。
(3)從產品出海到供應鏈出海
更高級的“卷”,其實在供應鏈。
比如字節做TikTok Shop,不是隻靠達人直播,而是用國內工廠+海外倉+跨境支付+算法推薦,把一整套供應鏈帶過去。
再比如國內搞五金的,原來靠外貿接訂單,現在直接在墨西哥設倉,在巴西建廠。
賣貨的紅利在下降,但賣解決方案、賣“能力”,還在上升。
三、寫在最後:卷的不是市場,是認知差
我們爲什麼覺得卷?
因爲你以爲出海就是換個平臺繼續賣貨,卻發現遊戲規則完全不同。
你用國內那套打價格戰、鋪貨打法去做歐美DTC,結果吃了虧。
你用亞馬遜運營邏輯去做TikTok直播,結果流量死活不來。
說白了,不是市場卷,而是思維太窄。
你不升級打法,市場就會“反噬”你。
出海是大趨勢,但不等於誰都能喝湯。
未來,拼的不只是速度,而是視野,是品牌的長期主義,是把握不同市場文化的細節,是用系統的能力去解決結構性機會。
海外的“內卷”,正是一道“篩子”——把投機的刷掉,把長期主義者留下。
而機會,就藏在捲到飛起的紅海深處。
過去十年,中國企業靠製造能力走向世界。
未來十年,要靠品牌力、內容力、運營力,贏得世界。
當所有人都在喊“卷”,你要去找,那些“看起來很卷,實則很新”的空間——因爲那纔是下一個紅利開始的地方。
【鈦媒體作者介紹】鄒叔,全網超過30萬粉絲的頭部出海IP,出海戰略與海外營銷專家,10年出海人,原上市公司CMO。千萬級外貿與跨境電商合夥人,在新加坡、越南、馬來、日本、巴西等國家均有合夥業務落地。著有《TOB營銷增長》、《出海不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