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雨:“AI+短劇”面臨爆發,導向要引領技術

來源:環球時報

DeepSeek的橫空出世,讓不少人看到了AI應用的前景;而《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爆火也帶動了影視市場急劇升溫。兩條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賽道,卻正爲“AI+短劇”創造了一個絕佳的窗口期。

近期“AI+短劇”行業動作頻頻:春節前夕,央視推出AI賀歲微短劇《美猴王》;前不久,紅果科技“首部工業級AI短劇”亮相;日前,崑崙萬維面向AI短劇創作的SkyReels系列模型發佈並宣佈開源。這都標誌着AI短劇創作在作品成熟度和技術發展兩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一場由生成式AI驅動的影像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構整個內容產業。它不僅打破了傳統影視製作的技術壁壘,更預示着算法主導的文化生產新時代或將加速到來。

自從去年Sora問世,隨後Pika、Runway、可靈等生成式AI視頻創作工具層出不窮,基本勾勒出了一個清晰的發展方向。筆者也嘗試成立了個人工作室,利用上述工具協同開發原創AI短劇,明顯能感受到作品質量隨着工具的迭代不斷提高。但這些工具也都存在生成時長短、角色一致性無法保證等共性問題。而如今,新的工具正在不斷彌補這些“短板”,更高質量的生成式AI視頻作品指日可待。

傳統影視製作如同一臺精密運轉的工業機器,從劇本創作到後期特效,每個環節都需要專業團隊數月乃至數年的打磨。AI爲這一領域帶來了成本結構的巨大變革。無論在製作成本還是製作週期上,都實現了數量級的壓縮。這一改變也直接導致了創作者生態的根本性轉變,傳統的編劇—導演—演員的線性協作,演化爲“算法+創意策劃”的新型結構。同時,AI工具的加入直接拉動產能快速提升,這將重塑內容市場的供給結構。中小製作團隊甚至個人創作者都能夠以極低門檻參與生產,影視創作的基本單位被重新定義,距離“創意即生產力”的目標越來越近。

DeepSeek的開源爲中國AI帶了個好頭。開源是一個技術領域健康發展的有力推動,不僅會加速技術的傳播和應用,還會爲建立行業標準奠定基礎。通過開源,大量開發者可以進行二次開發,按各自的構思和需求不斷優化和拓展功能,裂變出更多的AI工具,同時又能對開源者形成深度研發的有效反饋。SkyReels的開源也是一樣的思路。開源策略雖不能像閉源那樣在短時間內收回研發成本,但卻能快速孵化培育出以開源者爲核心的行業生態和產業鏈,對於做大做強整個產業是非常有效的戰略。短期來看,它將直接促成AI+短劇的爆發式增長;長遠來看,還將催生大量工具的創生和產業鏈上下游的延伸,將來或許會從短劇到長劇,進而改變整個電影產業的格局。

工具越來越成熟,創作效率指數級增長,內容導向就成了創造發展的關鍵。首先,文化符號經歷算法化重生後,傳統文化的視覺元素與賽博朋克等現代美學流派必然在AI短劇中碰撞融合,生成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意象。這種算法驅動的文化雜交,會催生出超越想象邊界的新型藝術語言,文化界限或將在數字熔爐中消弭。不同代際、羣體的觀衆在內容偏好上的差異甚至審美分裂,會塑造出多元並行的內容市場。如何在內容多樣化中避免內容導向的撕裂和歧途,就成爲值得思考和關注的問題。

其次,生成式AI的發展壯大會解構既定的敘事權威,挑戰系統性的審美範式。當用戶僅憑提示詞就能夠生成專業級影像內容時,文化生產的權重結構會發生根本轉移。“00後”創作者在目前的AI創作者羣體中佔絕對多數,他們早已習慣於通過混剪經典IP、重寫文化符號創造出各種新型敘事作品。《西遊記》《山海經》《紅樓夢》……這些傳統文化典籍任意一部都可能衍生出數不盡的改編。所以,一方面要針對部分烏合內容和無腦爽劇制定明確的監管體系,防止劣幣驅逐良幣;另一方面要建強主流平臺的生產能力,用更大規模的生產、更多優質產品的供應守住主流陣地。

站在技術爆炸的臨界點,AI短劇的勃發不僅是工具革新,更是文化生產關係的革命性重構。這場變革帶來的不僅是生產效率的躍升,更是人類表達方式的拓展。未來的文化版圖中,算法與創意的共生、技術與人文的融合,將書寫出超越想象的敘事篇章。但如何在技術洪流中守護創作精神的靈魂,堅持有責任、有擔當的優質內容導向,將成爲所有從業者必須面對的大命題。(作者是技術經濟觀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