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利出院≠心情變好 研究:7成患者出院情緒不佳、5種人多注意
▲研究發現多數病人出院時心情仍差,其中內科患者有此問題的比例明顯高於外科。(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一般人想到「出院」,總覺得病人可以回家,心情應該不錯,事實卻非如此。根據國內最新研究,超過7成患者在出院當天仍有情緒困擾,特別是內科、高齡、女性病人,出院情緒欠佳的比例較高,顯示身體雖已康復,心理卻可能還有路要走,家屬、親友要多加註意。
這項研究由高雄榮總護理師洪慈卿與團隊進行,她說明,研究收集2年4個月間超過7萬名住院病人的病歷,並分析患者在入院、住院、出院等階段的情緒量表紀錄,結果顯示,出院當天約73%的病患有不同程度情緒困擾,與民衆想像「快樂出院」有落差。
洪慈卿指出,研究發現,若病人在入院當天特別低落,或在住院過程中累積焦慮,則出院當日往往情緒不佳,而進一步分析,則可發現以下幾類病人出院時較容易有情緒困擾:
●內科病人:相對某些外科患者接受治療效果立竿見影,部分內科病人可能苦於多種疾病,例如中風偏癱、糖尿病惡化,或突然被告知需洗腎,這些轉折都可能使患者難以調適。
●女性病人:比男性更容易陷入低落,這除了荷爾蒙影響外,也可能與社會、家庭角色壓力相關,因爲許多女性常同時承擔工作與照顧責任,一旦生病便會擔心孩子、長輩及家庭事務,即使出院也放不下。
●高齡病人:國外研究指出,年長者因人生經驗多,出院能較好調適情緒,但此研究發現,國人年齡愈大,出院情緒困擾愈明顯,這可能和某些高齡患者擔心自理能力下降有關,甚至已從「照顧者」轉爲「被照顧者」,角色落差導致心理壓力難消。
●疼痛持續者:若出院當天仍疼痛,心情難免無法放鬆。
●住院天數長者:住院時間愈長,往往病情控制較差,心理負擔也增加。
▲國外專家認爲長輩比較會調適出院情緒,國內卻是高齡病人憂心者較多。(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洪慈卿表示,從研究可見,家屬陪伴、社會支持是降低出院情緒困擾的關鍵,即使家屬在照護技巧上幫不上忙,單純的陪伴本身就是良好支援。研究成果日前已發表於國際護理期刊《Applied Nursing Research》。
針對病人情緒轉折,國內部分醫院已有周全因應,洪慈卿以高雄榮總爲例說,目前護理人員每日透過0至10分臉譜量表檢視住院病人情緒起伏,分數超過3分便會介入,並視狀況啓動「全人整合會議」,與家屬討論後續照護,且出院後有追蹤機制,第3天、第14天會主動電話關懷,讓患者回家也能身心平安。
對於民衆,洪慈卿則提醒,出院未必是壓力的終點,可能是新挑戰的開始,家屬、親友陪伴出院病人仍應注意有無情緒困擾,只有心情穩定下來,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品質,同時降低再次住院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