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過的地方】石縫裡隱藏一條藍色的河

活在奔流氣泡間的生物

記得第一次戴着面鏡、呼吸管到溪流裡「趴溪」時的震撼與感動。在小腿深的溪水中慢慢蹲下,將膝蓋放至礫石之上,用手肘撐住,讓胸口、脖子還有臉部,漸漸降低到水面之下──那就像趴在牀上閱讀一樣,不過是趴在溪牀之上,閱讀水面上看不見的另一個世界。

再厲害的水族造景師也複製不出來那種感覺。不同大小、顏色的石塊,依水流衝擊形成的物理效應交疊排列,全部置於當下最穩定的位置,相互卡扣在一起。越過大石頭的溪水激起無數氣泡,太陽照射與水面波動折射出來的虹光交互閃動,宛如流動的銀河。石上的藻類、岸邊延伸出來的草根,亦順着銀河擺盪,時快時慢,時劇烈時柔緩。若你願意匍匐一小段距離,越過一個小的潭區、一個小的湍瀨,向上遊、下游或者岸邊望去,都會呈現出一個又一個不一樣的絕美「造景」。

溪裡的魚、蝦、蟹、螺貝類與水生昆蟲,就在水面下的每個孔隙之中、每塊大石表面、奔流的氣泡之間,遊着、吃着、爭着、發呆着。臺灣東部溪流裡的生物們多數小於一個手掌,甚至尺寸小於一根手指,所以若不將雙眼置於水面下,誰能想到看似無機的溪水,實則有那麼多生命在裡頭生活着。

而十分幸運的,我第一次趴溪就遇上了「牠」,也是從那一刻起,我養成每次到溪流中都要先找到牠的習慣。

一毫米一毫米的扭動

紫身枝牙𫚥虎生活在河海相通的溪流裡,成魚們會在石縫間產卵,卵孵化後的小小幼苗會隨着溪水流入大海。這些游泳能力待發展的小魚,先以浮游狀態在淺海營養豐富的區域,以其他浮游生物爲食,等到發展出適合游泳的身體,身形就會變得細長而透明,且開始向河口上溯。

進入到淡水後,小魚的體色慢慢變深,沿着兩岸的緩流區游泳並利用特化成吸盤的腹鰭,一塊石頭一塊石頭地向上攀登,越過一些很高的天然落差,和一些由人工築起的防砂壩高牆。僅一公分左右的小魚兒,除了特化的腹鰭這一樣工具外,還有向下生長、適合刮食藻類的嘴巴,協助牠們一毫米一毫米地扭動、吸附、上溯,待爬上一階又一階的落差,牠們會開始分散在溪流中,認領各自的地盤。

紫身枝牙𫚥虎喜歡挑選能曬得到太陽的淺水潭,或是流速較緩的瀨區,作爲自己的領域。如果有得選,溪牀底質最好是大小交雜的礫石堆疊,畢竟牠們以礫石上受陽光滋養的藻類爲主食。不過,若有來到面前的小型無脊椎動物,牠們也會毫不客氣地吃掉。

存在感爆棚的主角

隨着體型漸大,雄魚的體色也逐步改變,玄黑的身體左右各有一道從吻部貫通到尾部的藍色鱗片,這些鱗片帶有特殊的金屬光澤,在陽光照射下會出現藍色到深藍色甚至暗紫色的變化。若再加上黑色尾鰭的藍色外框,哪怕體長只有五公分左右,當這種難以言喻的獨特光澤來到你面前,你便會知道眼下場景中的一切,全是爲襯托這存在感爆棚的主角而準備的。

在躲避天敵與展現自己給雌魚看之間,紫身枝牙𫚥虎雄魚顯然選擇了後者。孩童期與青少年時期的雄魚並不介意與其他同類聚在一起,但等到性成熟後,每隻雄魚的性格都變成了街邊八九,看到侵入領域的雄魚必然衝上去展鰭威嚇,有時還會咬上幾口,就連路過的其他種枝牙𫚥虎雄魚也不放過,彷彿不打上一架絕不甘心。

爲什麼會有這麼華麗卻神秘的魚?爲什麼這麼小巧柔弱卻能翻越一道又一道防砂壩?爲什麼到處找人吵架的樣子那麼可愛?那一刻,我發現答案或許並不重要,因爲正如好友所說,我早已「愛上了一條藍色的河」。

●注:「愛上一條藍色的河」源自胡冠中〈拖鞋漂過三棧溪〉一文,謹以此文紀念他。

「水流過的地方」由時光二手書店與繽紛版合作策畫,對溪流生態有興趣的讀者,歡迎關注:https://reurl.cc/Nxkp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