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毫米里的山河藍圖
本報記者 葉小鐘 本報通訊員 王梓丞 李怡霏 陸衝
在廣東廣州南沙橫瀝島尖灼人的熱浪與工地的鋼筋叢林間,有這樣一羣“座標使者”:他們的戰場是毫釐之爭,他們的武器是水準儀與捲尺,他們的使命是用數據爲城市筋骨奠基。作爲中交城投橫瀝總承包部產業工人一體化管理試點的先鋒隊伍,測量班的故事,正是“塑魂、賦能、維權”三大主題在毫米刻度上的生動實踐。
塑魂:毫米刻度上的匠心傳承
開工以來,該項目部涌現出1名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得主、兩名中交集團勞動模範、1名國資企業青年崗位能手以及10餘名全國高新技能大賽優秀班組長。他們的優秀事蹟,也照亮了整個測量班的精神譜系,生動地體現在他們對精確的敬畏、對匠心的傳承、對困難的無懼中。
“測量不僅是技術活,更是良心活,差之毫釐,工程就可能謬以千里。”這是中交橫瀝項目一工區測量班長黃馬秋傳給徒弟樊潤東的箴言。初入職場的樊潤東曾在車流中手足無措:一次複測橫瀝大元路水穩層標高時,他反覆校覈五次仍偏差異常,急得滿頭大汗。最終,在師父的指導下,發現竟是雨水沖蝕導致標記點偏移了1釐米。“那些在烈日下、塵土裡反覆校準的數據,終將變成平整的路面與便利的生活。”樊潤東在日誌中寫道。
在橫瀝項目二工區的綜合管廊施工現場,一場暴雨曾淹沒關鍵導線點。二工區測量班長盧秉龍二話不說帶領班組成員王博等人踩着過踝泥漿,硬是從渾濁的水坑中摸出泡脹的標記牌並重新測量高程。盧秉龍一邊操作一邊強調:“差1毫米,將來管線接口對不上,漏水斷電都是大麻煩,咱們得把好這第一道關!”這羣渾身泥濘的測量員身上閃耀的正是衝鋒在前、守護城市命脈的擔當。
賦能:精密織網的硬核實力
地下綜合管廊頂板施工堪稱生死博弈。當王博在3米多高的盤扣支架上監測到水平位移飆升至7.2毫米——距離預警線僅差0.8毫米時,整個班組瞬間進入戰鬥狀態。盧秉龍果斷叫停木工班作業,李釗持秒錶精準計時,廖威翻查歷史數據對比趨勢。4人如同精密咬合的齒輪:王博緊盯監測儀數值攀升至7.5毫米,老盧覈算新增鋼筋荷載,李釗與廖威輪番記錄數據。兩小時後,支架位移最終定格在7.8毫米紅線之內。
“差3毫米就歪成敞口盆,將來準滲水!”在變形縫校準現場,老盧捏着橡膠止水帶一語道破要害。他掏出一塊被鋼筋磨得鋥亮的小鐵片——這件自創的“土工具”比尺子更靈活,王博依此在模板上精準畫出新線。
這種急中生智與默契配合,源於勞動技能競賽的持續錘鍊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隊伍對創新的持續激勵。
截至目前,該項目已依靠工匠和工人智慧孵化國家發明專利兩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實用新型專利17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5項、QC成果獎37項、第二屆工程建設行業BIM大賽一等獎,爲順利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創新與技術支持。
維權:撐起安全防護傘
總承包部建設了安全教育培訓基地,開工至今累計開展安全培訓270餘場,覆蓋產業工人7000餘人次,爲完成精準、安全的測量築牢後盾。
爲提升權益保障維度,總包部建立了“安全積分制”等管理制度。樊潤東們發現變形縫偏差時有“一票否決權”並通過隨手拍換取安全積分,積分可兌換工人超市商品或服務。當王博在烈日下從支架上下來,項目部“愛心驛站”會立刻送來清涼飲品。項目部充分利用“工人之家”集中住宿優勢,常態化開展“夏送清涼”“愛心義診”等慰問活動,及時瞭解工人訴求,並提供法律援助、心理疏導。
經緯縱橫處,山河入畫圖。以儀器爲筆,以大地爲紙,收工時分,盧秉龍翻着卷邊的記錄本,寫上密密麻麻的紅圈標記——那些穿梭在車流與烈日下的身影,那些浸泡在泥水中的雙手,那些爲1毫米較勁的日夜,終將凝成橫瀝島上最堅實的根基。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