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還相信楊金龍

(圖/本報系資料照)

臺幣狂升,是臺美貿易談判的悲觀指標,儘管市場與人民普遍預期賴政府必然割地賠款,但「臺幣投名狀」來得又急又猛,沒有什麼比此更能彰顯臺灣既無主權,亦無自尊的不堪現狀。更可怕的是,民進黨敗光臺灣家產的流程,纔剛剛開始。

臺幣連續兩個交易日破紀錄飆升6.09%,任誰都很難爲此擦脂抹粉,前陣子「相信魏哲家」的造謠路線,基本不適用於人人都是受害者的貨幣金融危機,因此,連三姓家奴都無法再吹「有誰比楊金龍更懂金融貨幣?」

楊金龍的說辭,頂多是部分事實,須知,我們走的是外匯管制路線,監管工具多得是,而楊行長給出的理由都是可以監管的部分。這叫做「應注意而未注意」,甚至是「應注意而刻意不注意」,這在法律概念上是有罪的。而當楊金龍稱「沒有美國壓力時」,就罪無可逭了。

臺灣懂半導體產業的人或許有限,但懂經濟與貨幣關係的人很多,所以沒人敢明目張膽地釋放「相信楊金龍」的粉飾話術。

不過,等而下之的粉飾,臺灣從來不缺,這次,「黨媒」主打「日圓甜甜價」,意圖將臺幣驟升對臺灣造成的災難性後果,轉化爲「哈日族利多」,騙你去換日圓爽遊日本。但可笑之處在於,臺幣強升重創出口,正是需要補強內需經濟的時候,黨媒卻在引導你到境外消費。

在小紅書上,大陸網民第一時間就將臺幣強升聯想到1985年的美日廣場協議,這可捏到了當權者的痛處。

市場多元化的部分,臺灣比較像當時的德國還是日本?答案是日本。而且還有愈來愈依賴美國市場的趨勢。林佳龍在搞「臺灣投資美國隊」還洋洋自得,不是嗎?

高附加價值產業的部分,臺灣就只有半導體,但龍頭企業不是被美國掠奪走了嗎?不是「相信魏哲家」了嗎?

貨幣政策的部分,如果幣值能在兩個交易日強升超過6%,如何令人相信,臺灣的貨幣政策還能確保自身的利益?美國聖旨大於一切,就別談貨幣自主了。

區域貨幣的部分,臺灣尚且沒加入任何區域自貿協定,就算日後東亞地區形成「亞幣一體化」,大概率也沒臺灣的份,所以無法寄希望於加入一種「強貨幣」抵銷臺幣升值影響。

只有勞工成本一項,臺灣能比當時的德日更靈活,但這也意味着「臺灣勞工被犧牲」的前景。說起來也令人鼻酸。

綜上,童子賢意圖將臺灣類比於上個世紀的德國,基本「比擬不倫」,事實是,臺灣比上個世紀的日本,跪美跪得更徹底。如果廣場協議是一種割地賠款的象徵或典型,那麼臺灣可能會跪出一個刷新紀錄的新典型,讓世人銘記這個恥辱柱。

說到底,一切都是文過飾非的巧言與錯誤類比,相信政客,不如相信市場反應,畢竟,沒人會拿資產對賭政客承諾,而市場普遍預期,臺幣至少還會升到25元。

由此可見,沒人相信楊金龍。(作者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