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相情感障礙是一種代謝性疾病——爲什麼精神科診室需要血糖儀?
代謝綜合徵(MetS)以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和胰島素抵抗爲特徵,其公衆認知度正隨着診斷率的上升而提高。與此同時,雙相障礙(BD)患者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目前全球約有3950萬BD患者,每年新增350萬例。
在雙相障礙患者中,罹患MetS的風險高達62%。事實上,事實上,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患代謝綜合徵的機率比非精神疾病患者高 98%。數據還顯示,雙相I型障礙(BD-I)患者的MetS患病率(57%)顯著高於雙相II型障礙(BD-II)患者(30%)和非精神障礙對照組(36%)。
儘管這兩種疾病的患病率都在上升,但臨牀實踐中雙相障礙與代謝問題常被割裂處理。有專家認爲,代謝綜合徵與雙相障礙不應再被視爲兩個獨立問題。兩者不僅存在共同的病因基礎,治療方案也應整合一致。
將雙相情感障礙理解爲代謝性疾病
與年齡、性別匹配的對照組相比,BD患者更常表現出葡萄糖代謝升高、餐後血糖升高、空腹胰島素水平升高以及胰島素抵抗加重。這些MetS的指標不僅與BD患者治療反應降低相關,甚至可預示治療抵抗。研究顯示,存在葡萄糖代謝受損的BD患者,治療反應差的風險增加四倍。
目前有一種理論認爲,雙相障礙本質上是一種代謝性疾病,直接或間接影響大腦功能。大腦葡萄糖代謝的升高或降低均與BD相關。代謝綜合徵的外在表現(如胰島素抵抗)及其下游效應(如炎症、氧化應激),也被認爲間接參與了BD的神經進展過程。
聚焦關鍵節點:胰島素抵抗與雙相障礙
多個研究團隊將胰島素抵抗(IR)視爲BD的核心中介因素和治療靶點。一項小規模縱向研究發現,IR的出現與BD症狀惡化在時間上重合。
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KN Roy Chengappa博士指出:“早期數據表明,胰島素抵抗常導致雙相障礙患者(尤其是治療難度更大的雙相抑鬱期)產生治療抵抗。”
干預證據:改善IR或可改善心境症狀
Chengappa博士團隊進行了一項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符合DSM-5 BD-I或BD-II診斷標準且存在IR的患者,隨機分爲兩組,一組(20 人)接受每日 1500-2000 毫克的二甲雙胍治療,另一組(25 人)接受安慰劑治療,療程爲 26 周。
結果發現:
IR逆轉者中,80%在第14周時MADRS評分改善≥30%,顯著高於非逆轉者的40%(P < 0.05)。
MADRS評分的組間差異早在第6周即顯現,並持續至26周(P < 0.05)。
GAF、CGI-BP、HAMA-A評分也呈現IR逆轉者持續改善的模式(P < 0.05)。
兩組YMRS(評估躁狂)均無顯著變化。
至第14周:二甲雙胍組50%患者(10人)、安慰劑組4%患者(1人)不再符合IR標準(定義爲“IR逆轉者”)。
Alda博士總結道:“糖尿病或胰島素抵抗患者對精神科治療的反應較差,而改善胰島素抵抗似乎也能改善精神症狀。”
將代謝監測納入雙相障礙管理常規
Alda博士和Chengappa博士均支持對BD患者進行常規代謝監測,但現實中執行率低。
可能原因包括:部分精神科醫生對此認識不足;許多精神科患者缺乏全科醫生;精神疾病患者的軀體主訴有時未被重視。理想模式是精神科醫生與全科醫生協作監測。
可行的代謝監測工具:HOMA-IR。胰島素抵抗在臨牀實踐中相對容易評估:只需在同一份血樣中檢測空腹胰島素和空腹血糖,即可利用現成的在線工具計算HOMA-IR(穩態模型評估-胰島素抵抗指數)。當HOMA-IR ≥ 2(部分研究採用≥1.8)即提示存在胰島素抵抗。即使HbA1c和空腹血糖“在正常範圍內”,HOMA-IR ≥2 也可能存在。
治療策略:綜合干預代謝,改善精神預後
研究提示,逆轉胰島素抵抗可能改善BD症狀(尤其是抑鬱)。治療胰島素抵抗應採用多模式策略,這反映精神科患者代謝紊亂的多因素本質。
理想方案包括生活方式諮詢、運動、飲食干預,甚至在糖尿病前期就應積極干預。這些措施不僅改善軀體健康和減少併發症,也改善精神預後。
關於藥物治療的考量:
常用於BD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常導致體重增加、肥胖和血脂異常。
Chengappa博士提出一種可能性(需與患者的精神科醫生共同決策):對於BD患者,可考慮初始治療時不依賴抗精神病藥,而嘗試聯用二甲雙胍、鋰鹽並結合生活方式和飲食調整。但他強調:“當獲益(精神穩定)大於風險(代謝副作用)時,抗精神病藥仍是必要的。”
大話精神編譯,轉載請聯繫編輯部。
投稿請聯繫:dahuajingshe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