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運熱浪映照最美“流動中國”
立秋剛過,暑熱依舊蒸騰,而2025年的鐵路暑運已悄然過半。一組組躍動的數字,正無聲訴說着這片土地上奔涌的活力。自7月1日暑運啓動以來,截止至8月1日,全國鐵路累計發送旅客已達4.56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3.6%,截至8月9日,全國鐵路累計發送6到14歲兒童旅客5512.6萬人次。
擡眼望向8月31日的終點線,預計整個暑運旅客發送量將達9.53億人次,日均1537萬人次的流動,織就了今夏最壯觀的出行圖景。這不僅僅是數字的疊加,更是中國鐵路筋骨日益強健、區域發展血脈日益暢通的生動寫照。
暑運,這場每年7月準時上演的全國性運輸“大考”,核心便是兩股洶涌的客流:百萬學子的歸鄉返校路,以及疊加其上的家庭出遊潮,而運力則是這場大考的關鍵題眼。對此,國鐵集團早有綢繆,暑運臨客運行圖精準鋪開,日均11416列旅客列車奔馳在祖國大地上,運能較去年提升了9.3%。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那266列特色旅遊專列——絲路古道上疾馳的“天山號”,巴山蜀水間穿行的“熊貓專列”,孔孟之鄉徜徉的“齊魯之星”……它們不僅輸送着旅客,更承載着探索的詩意。運籌帷幄間,鐵路職工並未鬆懈對風險的警惕,防洪安全、客貨協調、民生物資保供,每一項預案都落到了實處,只爲守護這條鋼鐵大動脈的暢通與旅人的平安。
列車呼嘯前行,服務的溫度也在細節裡悄然提升。走進高鐵站,母嬰候車室的溫馨、愛心通道的便捷、對特殊旅客全程幫扶的細緻,都讓人感受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訓,正化作現代旅途中的暖流。車廂內,新設的兒童讀書角安頓了孩子們的喧鬧;一份份免費的清涼包,悄然送至被暑熱困擾的旅客手邊;車站內的便民充電站、飲水點,也及時解了旅客的“燃眉之急”。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累積起來便是旅途中的大舒適。
縱橫交錯的鋼鐵脈絡,改變的何止是距離?它重塑了時空的尺度。曾幾何時,“行路難”是這片廣袤土地的嘆息;而如今,“八縱八橫”高鐵網如椽巨筆揮灑,天塹化作通途。飛馳的車窗內外,流動着時代的變遷與文化的交融:銀髮族搭乘“銀髮專列”,飽覽江山新貌,印證着“會當凌絕頂”的壯闊;孩童在“旅遊專列”上睜大好奇的雙眼,初識祖國山河的瑰麗;求學的青年則乘着高鐵奔赴革命聖地、先賢故里,在旅途中追尋精神的根脈。高鐵,儼然成了流動的文化課堂,家國情懷就在這千里行程中無聲浸潤。王勃筆下“天涯若比鄰”的夢想,正被這風馳電掣的鋼鐵巨龍化爲觸手可及的現實。
暑運正酣,鋼鐵長龍奔涌不息,託舉着千萬家庭的期待,串聯起遊子的歸心與旅人的嚮往。這幅流動的畫卷,正以其磅礴之力與脈脈溫情,溫暖着每一位行路人的心田,也續寫着“流動中國”最動人的篇章。(文/張遠萍 劉青松 趙倍)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