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沛方/找出問題根源 對症下藥
前陣子輔導一間實體門市,在提出了店中擺設跟動線的調整建議後,老闆繼續問說:「顧問,我其實還有個想法,就是我想要再多賣個什麼東西,你看這樣如何?」
我轉頭看看,其實店裡面的商品很豐富,也充滿在地特色,於是我就問:「我看你店裡面東西很豐富啊,爲什麼還想要再多進點東西來賣呢?」老闆就說:「因爲我曾經嘗試弄個手衝咖啡來賣,後來又想說烤點餅乾來賣,但說真的,沒什麼效果,生意沒有再增加,所以考慮再弄點不同的東西來賣,刺激一下營業額。 」
其實老闆有這樣的思維不難理解,因爲它給人一種「我們有在做事」的感覺,也容易讓團隊有事可忙。但這個做法,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答案是:不一定,甚至可能讓狀況更復雜。
我見過不少案例,企業爲了創造營收,不斷新增商品線、增加服務內容,最後卻是:成本上升、庫存壓力變大;內部作業流程更混亂;行銷資源被分散,重點模糊,以致顧客反而不知道這家店主打的產品是什麼。
事實上,業績不佳的原因,除了「產品數量不夠」外,也很可能是其他環節出了問題,以下列出幾個常見的關鍵原因,供大家參考:
一、TA不明確,導致溝通不精準
你想要的「顧客」是誰?不同TA關心的價值不一樣,如果一開始定位模糊,後面行銷再怎麼努力也會事倍功半。
舉例來說,今天你本來是賣地方特色商品,但假如你開始引進很多一般店家都能買到的商品,反而會稀釋了自己的特色,那就可能會讓顧客不再特別聯想到你。
二、主打商品沒有吸引力或記憶點
產品夠多,但就是沒有一個「讓人想買、想推薦、講得出差異」的主打商品,顧客會記不住、也不會特別來找你買。每間公司都應該要有自己的主推品項,當顧客人在不知道可以選擇什麼商品的時候,店員可以輕鬆推薦特色或熱門商品給他們。
三、價格、體驗或服務與競品相比沒有優勢
當我們沒有辦法有上述的特色時,然後又價格偏高、購買流程不順暢,甚至售後服務不到位時,就會直接影響到現場的銷售轉換率以及後續的回購意願。
四、行銷管道有做,但沒做對
社羣要經營、廣告要投放,但這些不是有做就一定有效,當內容無法打動人心、沒有引導到對的頁面、或是後續的銷售漏斗設計不佳,都可能讓前面的努力打水漂。
五、內部團隊缺乏共識或資源配置錯位
有時候業績不理想,其實根本不是外部問題,而是內部「大家各做各的」、方向沒對齊,導致大家感覺都有在做事,但最後卻沒辦法有個明顯的效益出來。
一間公司的業績狀況好壞,會受到很多不同的因素影響,要找出真正的問題點,進而提出改善的方式,才能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