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沛方/朋友推薦 勝過廣告行銷

當你想要讓消費者買單你的產品或服務的時候,你會想用什麼方式來說服他?是FB廣告?Google廣告?還是選用Line推播或電子報?以上這些,都是我們在評估企業做的行銷成效好壞時,會去觀察的項目,但這些項目真的就是答案嗎?

很多企業主或行銷團隊會直覺地認爲,公司有業績,是因爲廣告投放很精準、活動誘因力度夠大、產品頁內容說明與設計到位。這些當然都重要,但真正推動一個人下單的關鍵,往往不是這些「企業主動給的訊息」,而是來自「消費者身邊的人」。

回想一下:你上一次買保健品、洗衣精、或決定週末去哪吃飯,是不是因爲朋友一句「這家不錯」,或同事一句「我最近都用這個」,就決定試試看了?這是因爲比起廣告,身邊人的推薦更自然、更讓人信任,甚至連投資理財,根據Yahoo2025投資理財行爲大調查結果,消費者旅程中發現標的、研究分析及最終決策三大階段,身邊親友及同事的推薦都是受訪者最大資訊及決策來源,廣告或搜尋,很可能只是因爲已經確定答案後採取的行爲。爲什麼周遭朋友的推薦這麼有效,常見的原因有幾個:

首先,信任感來源不同。廣告再怎麼說,大家都知道是企業花錢買的,看到時自然就有多一層的阻力。但朋友或同事的經驗分享,則被視爲沒有利益關係的「真心話」,這種可信度的落差,直接決定了影響力的差距。

其次,減少選擇焦慮。市場上的選項實在太多,消費者容易陷入資訊過載。而周遭朋友的一句「這個我試過,真的好用」、「我買這支,已經賺了…」,等於幫他做了篩選,降低決策壓力。

第三,社交認同效應。當我們看到身邊人都在用某個產品,會下意識覺得這個選擇比較「正確」,特別是年輕族羣,歸屬感非常重要,因而覺得自己也必須要跟進。

既然我們知道「朋友跟同事的影響力」是很強的,那企業就不能只把心力放在廣告與活動上,而是要設計出能夠讓「消費者幫忙影響」的行銷策略,以下四個方向提供參考:

一、設計可分享的使用體驗,讓滿意的消費者更容易分享來幫忙擴大能見度。

二、提供誘因鼓勵推薦行爲,讓滿意的消費者更加願意來做分享。

三、多找KOC(關鍵意見消費者),透過他們來影響周遭朋友。

四、蒐集並呈現消費者故事,讓潛在客戶可以看到更多真實案例。

企業行銷容易專注在「我怎麼說服你買」,但實際上很多消費者的決定,是因爲「身邊的人說值得買」。換句話說,企業不只是要打動消費者,更要創造出「讓消費者願意替你說話」的理由。因爲在消費決策的關鍵時刻,消費者朋友的一句話,往往比你的百萬廣告還有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