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金融創新實驗室副執行長 李震華:三大要素提升金融防詐能力
數位金融創新實驗室副執行長李震華指出,未來提升金融防詐能力的三大核心要素,一是「安全性與可靠性」、二是「問責與監督」、三是「包容性、倫理道德與負責任使用」。圖/顏謙隆
數位金融創新實驗室副執行長李震華指出,CASA報告顯示,2024年有67%的受訪者表示,有信心能夠識別騙局,顯示金融機構和技術在提升消費者信心方面發揮作用,消費者越來越善於識別騙局。
另外,WEF提出,數位信任框架是從技術安全到組織治理,再到社會責任的全面整合,目標是建立一個值得用戶和社會信賴的數位生態系,是金融業推動科技防詐可參照之處。
李震華以「創新科技如何提升金融防詐能力」議題進行專題報告。他認爲,未來提升金融防詐能力的三大核心要素,一是「安全性與可靠性」,當技術與數據在遭受內外部攻擊、操控及中斷時,仍有相關防禦措施,並順利正常運作。二是「問責與監督」,清楚定義相關責任,並設有適當的補救機制。建立明確的標準與流程,以確保所有規範均能落實執行。三是「包容性、倫理道德與負責任使用」,以確保數位政策符合人權、隱私權、公平性等普世核心價值,讓更多人能夠參與數位相關活動。
他強調,「資料治理是提升防詐關鍵能力」,由金融服務業者角度觀之,新興科技的導入存在兩個應用面向,包含任務導向的法遵合規,以及業務導向的資料共享。
李震華進一步分析,詐騙行徑正在進化,例如AI視訊詐騙,近年因AI技術發展成熟,使有心人士透過Deep fake技術,換上公司高層臉部與聲音,假冒其當事人與內部員工視訊電話交辦匯款指示。另外,就是社羣投資詐騙,最凸顯的是網路投資詐騙。針對當期名人或開設投資課程的名人,盜取該人照片甚至影音片段推播,騙取民衆信任加入投資羣組,導引至假網站/APP假投資。金管會資料顯示,2023年4~11月與假投資相關案件就逾1.55萬件。另外還有第三方支付詐騙等等。
統計2024年因詐騙造成的財務損失,全球達1.03兆美元,卻僅4%受害者能追回,而臺灣則有約新臺幣500~1,000億元損失,超過9萬件相關案件。
現在正藉由新興科技扭轉防詐格局。傳統防詐模式的挑戰爲反應慢、人力成本高、難以應對變異手法,現在藉由科技手段從根本上改變防詐格局,基於詐騙生命週期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測」和「即時攔阻」,因此,現在有短影片錄製辨識預防詐欺事件、基於聲紋辨識的身分識別應用、專屬簡訊代碼強化識別力等方式,甚至還有通訊與簡訊防詐,透過AI與數據驅動,針對電信場景打造來電與簡訊風險辨識,以發揮即時預警效用;此外,也可於APP內進行號碼資訊的反查,這爲全球用戶辨識47億筆陌生來電與簡訊,其中6,641萬疑似詐騙電話、2.7億封可疑簡訊。
目前還有基於大數據建構詐欺模型,如電商防詐雷達,找出高風險商品的特徵,透過165報案資料與AI模型,自動掃描出疑似詐騙商品與帳號,以彙整成清單再由電商業者人工審查與下架,已累計掃描超過42萬次,並偵測出2萬筆高風險的商品或帳號,解決C2C假網拍問題。另外,還有鏈上金流分析追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