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研學如何學得紮實玩得安全
“暑假送孩子去研學旅行,孩子回來就說‘好玩’,但問他學到了什麼,他支支吾吾說不清楚。”北京家長李女士的困惑,折射出當前暑期研學旅行“遊而不學”的普遍痛點。
作爲拓展學生視野、提升實踐能力的重要教育形式,暑期研學旅行正處於從“野蠻生長”邁向“質量提升”的關鍵階段。如何破解供需錯位,實現遊學融合,築牢安全防線?針對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採訪。
安全問題放第一
“交通、住宿、醫療,哪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這是家長在報名暑假研學遊時最常說的話。
安全始終是研學旅行的底線要求,而保險覆蓋不全、應急預案形同虛設,甚至網絡暴力、心理創傷等非傳統風險,都考驗着保障體系的完善程度。
“暑期研學旅行安全需要學校、機構、家長、社區‘責任共擔’。”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綜合實踐分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馮新瑞指出,研學活動的組織者必須建立從策劃到應急的全流程安全管理制度,家長在給孩子報名暑期研學活動時,要選擇資質齊全的機構並簽訂明確協議。
行業規範的建立同樣關鍵。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編寫的《研學旅行安全工作規範》爲行業提供了專業指導。目前,已有多地陸續成立研學行業聯盟,建立黑名單制度,對違規機構實行市場退出機制。部分省市還開發“研學旅行安全管理系統”,實現行程軌跡實時監控、健康數據即時上傳、應急資源一鍵調取,用技術手段築牢安全防線。
避開“打卡旅遊”陷阱
“像跟團遊一樣趕路,講解內容課本上都有。”上海初中生王同學剛結束了暑期研學旅行,但他對“重遊輕學”的形式不太滿意。
當前,不少暑期研學旅行淪爲“變相旅遊”,學生反饋“只爲打卡”,家長直言“看不到知識遷移效果”,遊與學的割裂成爲研學質量提升的最大障礙。
在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綜合實踐分會副理事長楊培禾看來,優質研學旅行需包含研究性學習、廣泛性實踐與旅行體驗3個關鍵內容。提升暑期研學旅行質量,關鍵要在“研”上下功夫。以西安城牆研學爲例,專業設計應包含“觀察城牆特點,探究城牆功能,思考特點與功能間關係”,促使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與能力從多方面觀察事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深入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某研學機構的賀老師分享了一個案例。在南京長江大橋研學旅行中,正在刷漆的工人告訴學生們:“我剛剛參加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現在又有幸參加南京長江大橋的大修工程,等我老了幹不動的時候,回想起年輕時爲祖國的橋樑建設出過力、流過汗,我覺得我這輩子值了。”學生們深受觸動。可見,好的研學旅行就是讓學生在真實體驗中成長。
選擇項目要“精準匹配”
“暑期研學團裡孩子們的年齡差快6歲了,大孩子討論的內容,我家娃根本聽不懂,只能全程在旁邊發呆。”家長劉女士滿是無奈,她選的這款暑期研學旅行產品既沒有設置報名年齡限制,也沒有區別設計課程內容,導致低年級孩子難以跟上節奏。
楊培禾認爲,不同年齡段學生探究的深度和廣度不一樣,研學旅行指導教師對其的要求也應不一樣。
“家長在選擇暑期研學旅行產品時,需要考慮行程及課程設計是否符合孩子現階段的接受能力與認知水平。”北京市教育學會中小學綜合實踐專委會名譽理事長陶禮光表示,“還要注意產品設計中是否加入了參與式體驗環節,可以讓孩子深度體驗參與。”
目前,隨着研學市場的發展,已出現部分“精準化產品”。如針對自閉症兒童的定製化研學旅行方案,重在感官適應訓練和互動遊戲設計;某公益組織推出的“城鄉學生研學交換計劃”頗具新意——城市孩子走進田間學農耕,記錄作物生長週期;農村孩子走進科技館,藉助VR技術體會宇宙的奧秘,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家長們一定要認清‘唯價格論’的誤區,依據孩子自身特點,選擇契合他們實際情況、能激發其內在興趣與潛能的暑期研學旅行產品,畢竟適合的纔是最好的。”某研學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說。
《中國教育報》2025年08月02日 第02版
作者:本報記者 胡若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