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別總“催催催”!培養孩子的自覺性,做好這5件事就夠

如何培養孩子在假期裡的自覺性?

暑假一到,家長們的心情往往最爲複雜。

平日裡孩子上學、家長上班,各有事做。

可一旦放假,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完全暴露在家長眼皮底下,那些被忽視的問題瞬間無所遁形,難免讓家長急火攻心。

在諸多假期矛盾中,學習問題最容易引發親子衝突。

有些孩子一放假就開啓“休眠模式”,不是睡懶覺就是打遊戲,作業催了三四遍依然紋絲不動,讓家長憂心忡忡。

老話說得好:“一天不練手腳慢,兩天不練丟一半,三天不練門外漢,四天不練瞪眼看。”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讓無數家長頭疼的問題:如何培養孩子在假期裡的自覺性。

允許孩子在暑期盡情地玩

在探討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自覺性之前,家長們首先需要調整一個心態:允許孩子在暑期浪費時間做他們想做的事情,要見得慣孩子們快樂。

一些父母暑假裡看到孩子高高興興、上竄下跳的,心裡就焦慮得不行:完了,這孩子肯定玩瘋了,學習肯定要滑坡了!

彷彿只有孩子埋頭苦讀、熬夜刷題,暑假纔算"沒有虛度"。

暑假的真正意義之一,恰恰是讓孩子從緊張的學習節奏中抽離,給心理一個緩衝期。他們需要這段自由的時間,去釋放積累的負面情緒,調整狀態。

那些看似“毫無意義”的玩耍,其實並非真正的浪費。它們像土壤裡的養分,默默滋養着孩子的生命力,讓他們擁有更健康、更快樂的心態去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壓力。

試想,即便是成年人,工作久了也需要假期來調整狀態,更何況是孩子?因此,暑假不該成爲“第三學期”——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像上學時一樣,從早到晚坐在書桌前,一刻不停地學習。

如果家長在假期裡步步緊逼,像一臺24小時運轉的“學習鬧鐘”,反而可能適得其反,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甚至引發更強烈的叛逆心理。

玩得開心和學得踏實,並不是相悖的,孩子只需掌握平衡二者的方法。

抓大放小,

不要用催促破壞了孩子的內驅力

生活中,許多孩子並非天生不自覺,而是被家長過度的催促消磨了主動性,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比如,有些孩子在假期開始時信心滿滿地制定了計劃,可一旦執行起來,耳邊卻總充斥着家長的提醒:

“今天的作業別忘了寫!”

“都幾點了,怎麼還沒開始?”

“說好去游泳的,你還在磨蹭什麼?”

久而久之,孩子的心態可能變成:“我本來打算做的,可你一催,我反而不想做了。”

心理學將人的動機分爲“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內在動機:孩子因爲興趣或認同事情的價值,主動去做。

外在動機:孩子因外部壓力(如催促、獎勵)才行動。

催促就像一種“動機轉換器”,不知不覺中,把孩子的內在動力變成了被動應付。

教育專家奈德·約翰遜在《自驅型成長》中指出: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家長應當扮演‘顧問’而非‘監工’,多對孩子說‘你來定’,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內在驅動力。”

真正的自律,源於掌控感、勝任感和自主感。如果家長總是催促,反而可能削弱孩子的責任感,讓他們覺得:“反正有人提醒,我不必自己操心。”

如何改變?抓大放小,把自主權還給孩子。

一位媽媽的做法值得借鑑:她在暑假前和孩子共同制定了學習計劃,但只設定底線——“只要睡前完成當天的任務,具體怎麼安排,孩子自己決定。”

結果,孩子爲了痛快玩耍,甚至會主動提前完成作業。整個假期,母子倆因學習產生的衝突屈指可數。

教育有時需要“留白”。當家長退後一步,孩子纔有空間學會自我管理,信任,往往比監督更能激發自覺性。

和孩子一起制定暑期學習計劃

假期可以跟孩子開誠佈公地聊一聊,既要聊學習,也要聊玩。

這一步,即是爲了瞭解孩子的想法,展示你的包容與理解,也是爲了增強孩子的主動性。

一般來說,聊到假期安排,孩子想着玩,大人想着學習,這兩者看似背道而馳,其實是可以並駕齊驅的。

假期還剩下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結合你的期望與孩子的想法,制定出一個可行的計劃。

所謂的“可行”,意思是目標不要訂得太大、太難,否則孩子很容易三分鐘熱度。

前幾天,聽一位家長說,孩子暑假前兩週去鄉下爺爺奶奶家,臨走前,裝着滿滿一書包的作業,信誓旦旦地保證去爺爺家也會主動寫作業。

前幾天回家,媽媽發現書包幾乎是原封不動地揹回來的。

而這一書包的作業,對孩子而言,就是一個太難完成的計劃。

我們在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和計劃時,一定要切實可行,將大目標拆分和細化,就像是升級打怪,一步步完成終極目標。

不妨每天睡覺前和孩子聊聊天,檢查今日計劃執行的結果,如果孩子沒有達成,也不要過多的指責,鼓勵孩子第二天繼續努力,聊聊明天要玩多久,要學習多久。

如果是階段性的目標,儘量讓孩子自己去負責,大人稍作提醒即可。

唯有孩子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責任,他才願意爲自己做作業。

用“顧問心態”監督孩子執行學習計劃

我們總說催孩子學習有很多副作用,因爲伴隨催促而來的還有指責,被呵斥的痛苦和寫作業聯繫起來,孩子會本能地逃避。

但這不代表家長不管孩子學習。

不管是年輕人,還是小孩,真的只有極少數才能真正地做到自覺。

畢竟,懶惰是人之本性,有時候,需要外界力量來監督自己。

那麼,父母怎麼監督呢?

如前文提到的:把自己看作孩子的顧問。

好的顧問,不會強迫客戶必須做出改變,因爲他們知道:“做出改變”在本質上是客戶自己的事。

對待孩子,我們也要有這種“顧問心態”,它既不專制,也不代表完全放任不管,父母與孩子合作,把孩子視爲獨立的人,在身後提供引導和情感支持,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權威型養育。

簡單來說,權威型養育,對孩子既有高要求,也能高度接納孩子的感受和情緒。

我們監督孩子的目的,無非就是幫助孩子建立對作業的責任心。

而在這之前,首先要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讓他自己決定今天學什麼,什麼時候學,要學到什麼程度,多給孩子一些選擇權,並提供好的環境支持。

如果孩子小,自我約束力差,我們前期可以陪在旁邊看看書(儘量不要刷手機),陪着但不是盯着,讓孩子自己完成,做完後,再幫他檢查、糾正。

減少意志力的損耗

提到假期自律時,大家經常會提到的詞語就是“意志力”。

什麼是意志力?

意志力是指一個人自覺地確定目的,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

事實上,意志力是一種有限資源。

有個很有名的蘿蔔實驗:兩組餓着肚子的大學生走進同一個實驗室,一組的面前擺放着剛剛烤好的巧克力曲奇餅乾,另一組面前擺放着胡蘿蔔。

胡蘿蔔組的同學,只能聞着餅乾的香味,吃無味的胡蘿蔔片;

而曲奇餅乾組的同學,則可以大快朵頤地吃着餅乾。

學生們吃完之後,他們開始同時做一道無解的數學題,結果,曲奇餅乾組的同學堅持了20分鐘,而胡蘿蔔組的同學,8分鐘就放棄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像肌肉一樣,使用之後會疲勞。

這對父母的啓示是,假期裡,我們不能要求孩子時時靠着意志力硬撐着學習,達到自律。

我們應該想辦法,讓孩子減少意志力的損耗,將珍貴的意志力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首先,每天不要要求太多。

假期督促孩子學習,不要安排得太滿太多,要考慮到意志力損耗的情況,根據孩子的完成情況,有的放矢。

其次,讓孩子遠離干擾源、誘惑源,減少分心因素。

孩子總着想玩遊戲,完成作業之前,乾脆別讓它出現在孩子的身邊;孩子愛看漫畫書,漫畫書就不要放在平時寫作業的書桌上;學習時,零食水果也儘量遠離孩子的視線.....

很多誘惑都會不知不覺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儘量爲孩子提供一個安心學習的環境,也能有效減少孩子意志力的損耗。

最後,培養好的學習習慣。

自律自覺的本身是好習慣的體現,我們要把習慣視爲孩子學習生涯的地基,小學階段主要任務就是“打好地基”,比如早睡早起、預習複習、在固定的時間內寫作業等等。

這些習慣養成了,父母后期一般不用再擔心孩子學習不自覺了。

培養孩子的自覺性,是非常難的一件事,在孩子學習習慣尚未定型之前,爲人父母付出的努力甚至要比孩子更多。

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小學的學習態度能夠端正起來,未來,我們才能收穫一個更好更自律的孩子。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錢志亮工作室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