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習自覺的孩子,你只需用好這3個心理法則,立竿見影……

作者:主創團·筱恬

中年女人最鬧心的事,恐怕就是攤上個對學習不上心的娃。

這是我不久前跟好友交流之後,內心最大的感觸。

好友的兒子鑫鑫上小學四年級,成績中不溜秋,在學習上屬於完全“雞”不動的類型:

他對考試沒有好勝心,永遠向下比較,考砸了也滿不在乎,反正還有人比自己差;

他做作業拖拉磨蹭,得靠吼和催才能推進,並且敷衍了事;

他滿腦子就想着玩,只能保證學校作業做完,大人再多要求一點都不肯配合……

那天晚上,因爲就要期中考試了,好友給鑫鑫安排了一張語文複習卷,規定他45分鐘完成。

對此,鑫鑫滿臉不情願,一邊慢吞吞地寫,一邊不停抱怨:“好煩啊,我不想做了。”

結果到時間一看,他字跡潦草地只塗寫了半面,錯誤率還特別高。

那慘不忍睹的卷面,讓好友氣得當場情緒失控,一把將卷子撕了個粉碎。

“跟你說,自從這小孩上學以後,我沒有一天不爲他的功課發火!”不爭氣的鑫鑫讓好友怒不可遏。她無奈問我:

“指望孩子在學習上能積極主動,是不是比中彩票還難啊?”

這簡直就是這屆父母的靈魂拷問!

一寫作業就拉垮

想讓娃自覺咋就那麼難

讓孩子寫個作業到底有多費勁?

微博上的一個視頻生動呈現了這一切。

一位爸爸假裝外出,留兒子獨自在家寫作業,並偷偷用鏡頭記錄下了這一過程。

結果教人哭笑不得——九分鐘的時間裡,兒子沒寫幾個字就開始放飛自我。只見他一會兒扭頭用手指敲牆,一會兒推拉自己身後的門,一會兒發呆,一會兒對着牆壁畫畫……

最後統計發現,兒子寫作業共計148秒,開小差卻花了362秒。

評論區裡,無數網友感同身受,紛紛表示家裡有同款娃,簡直一模一樣!所以,誰說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中年人的崩潰,在作業這件事上實現了全國統一。

《中國教育報》曾針對中小學生的作業管理進行過一項調查。

結果表明,有近93%的家長因爲寫作業吼過孩子。而關於作業最讓家長頭疼的問題,排名前三位分別是:

▲寫作業磨蹭、效率低(32.67%)

▲寫作業時注意力不集中(28.74%)

▲不愛寫作業(12.67%)

面對這些“作業挑戰”,大人們深陷於水深火熱之中,要想保持心平氣和真的好難!

電視劇《小捨得》中,佟大爲飾演的夏君山性格溫和謙遜,卻還是會在輔導女兒歡歡作業時氣到大發雷霆。

有一次,他檢查歡歡的作業,發現前兩天才教過的題目,不過換了個數字,歡歡就又做錯了。面對爸爸的質問,小姑娘一臉茫然:“我不知道……”

接着,夏君山又在抽屜裡發現了女兒私藏的漫畫書。原來,歡歡每次寫作業,都會偷偷拿出來看上幾眼。

而當他耐着性子讓歡歡做題時,更無語的情況出現了。歡歡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上廁所,就是不願意認真做題。

到最後,夏君山忍無可忍,終於發飆了。他朝着歡歡怒吼到:“憋着!磨什麼洋工,給我快點寫!”

看來,再好脾氣的父母,遇到學渣娃還是會破防。佟大爲的真實演繹引起了千萬家長的深深共鳴。

都說當代父母苦孩子作業久矣。的確,那個對待作業吊兒郎當的孩子,真是讓大人無奈又心焦。

當孩子不自覺時

或許我們的第一反應就錯了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橡皮人效應”。拿到學習上來說,這樣的孩子麻木懶散,對作業絲毫不上心,無論是批評還是表揚都對他們不起作用,完全就是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

教育訪談節目《老師請回答》中,來過一個叫鞏子悅的男孩,就是典型的“橡皮人”孩子。

二年級的他,寫作業是老大難問題。他總喜歡一邊寫一邊玩。一個簡單的抄寫,三十幾個生字,他竟然能抄5個多小時。

如此低下的效率,使他每天做作業到晚上十點多是家常便飯。

更氣人的是,儘管媽媽爲此說了子悅無數遍,可他依然我行我素。節目中,他對媽媽的數落置若罔聞,直接扔下作業跑到沙發上翻起了跟頭。

對於子悅的情況,媽媽頭疼不已。可節目中教育專家卻一針見血地指出,子悅這種習慣性的磨蹭,正是媽媽培養出來的。

爲什麼這麼說呢?

原來,平日裡一旦子悅開始寫作業,媽媽便會開啓干涉模式。

看到兒子發呆時,她會立即上前去質問原因;

發現兒子寫作業速度慢了,她就會不斷提醒時間,並制止兒子的小動作。

這種盯梢似的行爲,讓子悅的注意力一次次被打斷,更加無法集中精神高效完成作業。時間久了,他還形成了一種依賴心理,認爲自己不需要主動安排作業,反正有媽媽在後面“督戰”。

正如教育專家陳默所說:“家長總是不停去告訴你錯了,想要達到一個讓孩子走對路的目標。但是注意力的原理不是這樣的。家長不停地騷擾,一驚一乍,孩子能量就會消耗殆盡。”

而另一方面,當子悅在作業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媽媽只是一味宣泄情緒,卻沒有引導他解決問題。

比如節目中,子悅有生詞不認識。她不僅拒絕提供幫助,還冷嘲熱諷了一番:

“天哪,這字你都不認識嗎?字典是幹嘛的?”“我告訴你了,你能記住嗎?”

等到檢查作業時,她的耐心也逐漸耗盡,責備張口就來:

“你是要把你媽氣死嗎?”

“你這半天在幹什麼?”

“這樣下去你咋辦呀!”

這樣的態度,挫敗了子悅的學習積極性,並逐漸對學業產生了畏難心理。他在寫作業時更加拖延,而媽媽也因此對他更加不滿,於是形成了惡性循環。

事實上,子悅媽媽的做法,正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但這種負面的互動模式,只會讓孩子對寫作業越來越抗拒。

用好以下三法則

有效培養自驅娃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等人提出的自我決定論指出:“驅力、內在需要和情緒是一個人決定自己行爲的動機來源。而人類三個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分別是:自主需求、勝任需求、歸屬需求”。

換句話說,要想喚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自覺主動寫作業,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遵循心理學的規律,運用以下三個法則去突破:

法則一:給孩子自主感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而不是在背後盯着他們,催促他們學習。

否則的話,孩子便會形成這樣一個觀念:“學習是爲了父母,我無論做什麼,他們都會干涉。”如此一來,孩子學習的動力自然大大降低。

尤其是對於自我意識強烈的青春期孩子來說,家長能夠放權就更爲必要。“要我學”變爲“我要學”,纔是學得好的前提。

當然,放權並不等同於放任不管,我們需要做好引導。具體來說,大家不妨從下面幾件小事開始:

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家長簡單提醒不要忘帶東西;

讓孩子自主安排學習計劃,每天回家後做哪些作業,他們自己說了算;

多關注孩子的興趣愛好,鼓勵他們爲實現夢想而好好學習……

總之,自主感的核心是要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關鍵是家長要敢於放手。

法則二:培養孩子的勝任感

看過一位網友的分享。

她的女兒數學很差,有次隨堂口算測試卻破天荒全對,被老師表揚了。

孩子回來特別高興,狀態也積極多了。一連好幾天,她都主動完成數學作業,甚至還要求加練計算題,一心想着下次繼續拿到好成績。

網友對此很感慨。一次小小的成功體驗,就激發出了孩子的學習動力。這就是勝任感起到了作用。

而要想培養孩子的勝任感,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設置合適的目標。

這個目標不能過於簡單而毫無挑戰性,也不宜太難而挫敗孩子的自信心。它應該難度適中,讓孩子“跳一跳”就能夠到。

在完成目標的同時,孩子將產生“我能行”的信念,進而迸發出源源不斷的動力繼續學習。

法則三:讓孩子擁有歸屬感

著名教育專家魏書生老師曾教過一個學生,成績差又不上進,其他老師都對他避之不及。

第一次語文考試,這個學生只考了8分。對此,魏老師卻沒有批評他,反而驚喜地對他說:

“你看你,一不聽課,二不寫作業,三不看書,這樣都還能拿八分,這不說明咱有點天賦嗎?”

一向聽慣批評的小男孩,聽到老師的話後愣了片刻,隨即眼睛刷的一下就亮了。

接着,魏老師耐心地帶着他一點一點分析錯誤原因,找到改進的方向。就這樣,這個學生從最開始的8分,大幅度提高:第二次考試能拿36分了,第三次有50分了,最後居然及格了!

肉眼可見的進步,讓人欣喜不已。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指出,兒童成就動機包括三個方面: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這其中,“附屬內驅力”主要是指外界的讚許和認可。

在充滿鼓勵和支持的環境裡,孩子纔會擁有歸屬感,會相信無論自己是什麼樣的,都會被深愛。只有這樣,他們的內驅力纔會被不斷激發,從而持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