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小說】果子離/消逝的時光都去哪裡了?
Clare Pooley/着,陳柚均/譯《暮年狂想曲:銀髮I人的社交冒險》書影。(圖/有樂文創提供)
推薦書:Clare Pooley/着,陳柚均/譯《暮年狂想曲:銀髮I人的社交冒險》(有樂文創出版)
克萊兒・普里的長篇小說《暮年狂想曲》,主旨一如英文版原書名How to Age Disgracefully——如何不優雅地老去。或爲行銷考量,中文版定名爲《暮年狂想曲》,但觀全書,諸位角色的行徑,脫軌或許有之,狂想卻還不到。畢竟本性難移,多少仍會瞻前顧後,帶點懦怯、不安與試探。
《暮年狂想曲》表面寫老人生活,探討如何面對年華老去這件事,但背後傳達的是另一個關鍵詞:改變。人在生活困境中如何改變自己?
小說以四個主角的名字爲篇章名,橫跨老中青三代,其中一個還是高中學生,一個未婚爸爸。他們的共通點是生活碰到一些卡關的地方,需要改變。改變,意指把自己從封閉的網裡解放出來,打開關閉已久的門,即使打開縫隙,一點點開放也好。「事情必須有所改變才行,雖然他不確定要改變什麼,如何改變……」
作爲主軸的銀髮俱樂部,形同於現實生活中的社羣平臺,是老人家的交流園地,他們互相幫忙,自勵勵人,度過難關。
作者設想的老年人,不應該如刻板印象中的老年樣貌,悲傷孤獨,對現在科技一無所知。她不美化年老,也不悲觀面對老化,因此雖然筆下多老人,但寫來節奏輕快,文筆幽默,一點都沒有暮氣沉沉的感覺,也沒有日薄西山的悲涼。
克萊兒・普里對人物的心態描寫入神,令人拍案叫好,在莎莉.魯尼的《正常人》、《聊天紀錄》也可以看得到這種洞察世事、直探人心的慧黠。
可以這麼說,《暮年狂想曲》的人物描繪,成績大於事件的描述。克萊兒・普里以優雅從容的文筆,敘述銀髮族不想優雅從容度過老年生活的故事,但或許太從容了,或刻意採用通俗劇手法,作爲串場的,老年人與託兒所小朋友合力挽救社區中心的故事,稍嫌瑣細,反而不是那麼精采。
人物的刻畫仍屬最大成就,本書最可愛,也是勾勒最成功的角色,莫過於達芙妮。七十歲生日的這一天,她想到自己喪偶十五年,這麼孤獨,而今這把年紀了,究竟怎麼來到這個年紀的呢?她驚惶自問:「那些消逝的時光都去哪裡了?」她決定交友,進而找到老來伴侶。爲了上網登錄,必須拍攝美美的照片,要看起來開心友善,和家人朋友相處其樂融融,她問攝影師做得到嗎,攝影師說我當然做得到,不過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做得到嗎。
消逝的時光哪裡去了?你自己做得到嗎?這兩句大哉問,正是全書主調。
儘管達芙妮搶盡風頭,另一角色莉迪亞卻串起整個故事。小說的敘事主線,建立在銀髮俱樂部的成立,主其事者是莉迪亞,這個角色也是作者的投射。
家庭主婦的困境,東西方都一樣,結婚生育之後,名字彷彿不見了,只被稱爲某太太、某媽媽。名字不見代表自我也不見。面臨空巢期與更年期的到來,克萊兒・普里慨嘆,一個全職媽媽擁有這麼多家事技能,到了空巢期,卻像莉迪亞那樣,常覺得自己多餘。一個人感受到多餘感是多麼悲傷啊。
「莉迪亞不確定自己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什麼跟什麼,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待察覺已百年身,或就此度過餘生,或心有不甘,決定改變,乃有本書所述,暮年的勇敢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