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人文】祁立峰/廣島末日日記
蜂穀道彥/着,姚怡平/譯《廣島醫生:一部終戰前的真實日記》書影。(圖/一卷文化提供)
推薦書:蜂穀道彥/着,姚怡平/譯《廣島醫生:一部終戰前的真實日記》(一卷文化出版)
今年由於各種末世與戰爭、喪亂的預言,社會上出現各種應對的量能,避難包銷量暴增,各臺網路說書人開始講起大災難的故事。
回到1945年八月的廣島,廣島通訊醫院院長蜂穀道彥醫師,與他從該年8月6號,即廣島原爆當天開始,一直到九月底的日記,那卻是真實清晰地將整個原爆後到美軍登陸一個多月期間的本事、始末,進行了一場詳實的非虛構書寫。
關於原爆的實錄,我想起井伏鱒二的《黑雨》。相較廣島醫生的日記,《黑雨》從意象到情節設定,都更小說感也更文學性──原子彈引爆之後,輻射形成了黑雲以及高劑量的輻射雨,而這樣的黑雨直到今日都還沒有真正停歇,就像關於這場戰爭與原爆的討論一般。
《廣島醫生》的寫法更寫實也不起波瀾。從當日被閃光熱風給燒燙傷的患者,到其後幾天至月餘因接觸輻射劑量過高而出血、下痢、掉髮、瘀斑,而身體衰弱終於離世的受害者們。蜂谷醫生身處第一線,拳拳紀實,日日更新。他的日記筆調既不煽情渲染,卻也不同於平鋪直敘、鈔撮病歷的醫療文獻。
最讓我感到驚異之處在於,這大災難後的原爆日記,卻不只有寫戰爭、災禍、身體的殘缺壞損,也有那些原爆之後的人情和睦,脈脈日常──友人從岡山送來的桃子,官署分發的糖,輾轉得來的珍稀香菸……這些篇章都提醒我們:其實在什麼毀天滅地、拔城亡國的災禍之前,我們都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溫度,要與他人互動,纔算真正活着。
因爲細節甚多,諸多反應、傷痛,對輻射病從全然不解到逐漸理解的過程,此處就不作太多轉載。《廣》有兩個我覺得特別微妙的記錄時間點,一個是當時興起的傳聞,廣島七十五年無法再供人居住。就我們現在對於原爆核災的想法,確實也會覺得要遠離高輻射劑量之所在,但這對於人親土親的廣島居民來說簡直不能接受,所以蜂谷醫生也從各種病歷、筆記裡希望能反駁這一點。另外是即便被投射原子彈,災民也不認爲天皇要負責,放送局還派專員負責護送天皇玉照。在原爆後幾天,傳聞說日本也研發出新型炸彈,準備轟炸美國本土,這雖然是幻想的大外宣,當時卻激勵了病院患者:
假如舊金山、聖地牙哥、洛杉磯都像廣島那樣被轟炸,這三座城市想必也是混亂一片!日本終於以牙還牙!病房氣氛爲之一變,廣島被轟炸以來,這還是大家第一次如此開朗,傷勢最重的患者最興高采烈,有些人說起玩笑話,有些人唱起〈凱旋歌〉……
這個場景雖然不是不能理解,但實在讓人感受到真實戰爭之樣貌。戰爭恐怖之境不只在對人體之侵犯:皮膚燒傷、臟器受輻射曝曬、白血病、血小板低下……這些器質性反應,還包括人與人的仇恨,漫天怨忿,不解不休。
除此之外,《廣》雖然是紀實日記,仍然有一些抒情感性的描摹,像那毀滅一切的蕈狀雲:「很多人都說,有一朵巨大的胖乎乎的雲,像蘑菇那樣冒出來……色彩多變的雲朵誕生的那一刻,廣島市像被橫掃到萬物盡毀。就在那一刻,廣島市長年努力的成果隨着善良的市民一起消逝在美麗的天空下。」我們談日本文學,經常談其間之絕美與哀慟,譬如櫻花般,在最綻放時即凋零。雖然有些毀滅可能是純美的,但這樣的隳滅任誰、任哪個世代,都無法也不應再次經歷與承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