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人文】康文炳/壯闊的時代,嘲諷的歷史
張典婉《青春風正好》書影。(圖/玉山社提供)
推薦書:張典婉《青春風正好》(玉山社出版)
閱讀時,我總是好奇,當1923年春天,二十一歲的張漢文靜默而堅決地把教師制服整齊摺好放在水岸邊,並留下遺書時,他是懷着怎樣的心情?
那一年稍早,由林獻堂領銜的臺灣議會請願運動,從兩年前的挫敗中再次出發,全臺爭取自治權的抗爭如火如荼展開。我們不清楚當時瀰漫的政治氣氛,是否影響到張漢文的抉擇,但在一個既令人窒息又彷彿充滿着出口的時代,他選擇了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
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畢業的張漢文,從任教的屏東林園公學校消失,繼而出現在日本東京;同年九月遇關東大地震,再西渡中國,於上海拜入滿清遺老康有爲門下,在康有爲的引薦下投效北洋政府吳佩孚未果;1928年,改名易姓的張漢文考上中華民國第一屆外交部駐外人員特考,其後派駐長崎、新加坡等地。
相對於宏大的歷史研究,我更喜歡閱讀大時代底下個人命運的故事。張典婉《青春風正好──日治臺灣客家青年羣像》,讓我們一窺那個風起雲涌的時代裡,因着個人不同的選擇,而呈現出迭宕的人生際遇。
除了張漢文,《青春風正好》的臺灣客家青年羣像,還包括臺灣第一位飛行員謝文達、曾在汪精衛南京政權任職的鐘壬壽、官拜少將置身國共內戰的陳運財、協助朝鮮獨立建國的林炳文、投身臺灣左翼民族解放運動的彭華英等人。在那樣一個壯闊的時代,個人基於理想與勇氣的行動,總具有一種深沉而繽紛的歷史質地。
《青春風正好》書中附有相關人物的影像,讓我想起那些以前看過的1920年代前後的臺灣青年照片。這些照片往往令我一再凝視,他們端正的儀態,直視前方的眼神,總是如此單純、浪漫與自信,有我們這個時代再也沒有的某種理想色彩。
然而,當時代巨輪挾沙石俱下,他們最終的命運也只能是或折翼或消沉。林炳文英年早逝,陳運財飽受共產黨迫害,客死異鄉。回臺後,張漢文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隱居家鄉,絕口不提往事。彭華英午夜驚起燒書,餘生活在惶惑與恐懼之中。
從《太平輪一九四九》到《臺灣客家女性》再到《青春風正好》,張典婉有一種知識分子以書寫對抗遺忘的自覺與使命。她用簡淡的筆觸記錄了這些故事,沒有過度使用文學的手法,鋪陳人物的內心世界;當然,在某些片段,我們依然得以驚鴻一瞥她那「飽含感情又生動的文筆」。
但張典婉終究剋制了「文學創作的衝動」,縱使寫到自己的父親張漢文,她也竭力避免用感傷主義的筆觸來渲染悲情。其實,從事歷史寫作的人往往只要「實話實說」就好,因爲「事實」不需要刻意修飾,歷史事實所包含的時代決絕轉折與個人命運的戲劇,自有其動人的內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