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理經濟雙雄:陳增敬與洪永淼的院士之路

在大多數人印象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往往是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然而,在2025年院士增選名單中,兩位經濟學教授陳增敬和洪永淼的名字赫然在列。

這並非偶然。隨着經濟學研究日益精確化和科學化,數學與經濟學的交叉融合已成爲當今經濟學研究的前沿領域。

兩位教授的入圍,意味着中國經濟學研究在科學化、國際化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也表明國家對經濟學科基礎研究的重視達到新高度。

陳增敬教授的成長經歷堪稱傳奇。他出生於山東招遠農村,父親是麪粉廠普通職工。

1979年參加高考時,家人原本希望他學醫,但因爲色弱,最終在班主任建議下選擇了數學專業。

這個無奈的選擇卻開啓了陳增敬與數學的終身緣分。從山東師範大學到中國紡織大學,再到山東大學,他一步步深造,最終成爲我國金融數學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2011年,陳增敬榮獲第十四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成爲有史以來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數學教授。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是中國經濟學界的最高榮譽,相當於經濟學領域的“奧斯卡”。一個數學家獲得經濟學最高獎,在當時引起了不小轟動。

陳增敬教授的主要貢獻在於將數學方法引入經濟學研究,解決了經濟學中的一些核心難題。

他與美國著名經濟學家Larry Epstein合作,提出了被稱爲 “Chen-Epstein”公式的資產定價模型,發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Lucas的理性預期資產定價理論。

這一複雜公式解決了困擾經濟界50多年的世界性難題,對不完備市場中的資產定價問題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被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的學者廣泛引用和推廣。

陳增敬教授曾用通俗的方式解釋他的工作:“無論數學、物理、化學,各個學科都有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語言。”

而他認爲經濟學需要發展自己的數學語言和方法,這正是他努力的方向。

與陳增敬一同入選院士候選人的洪永淼教授,則是計量經濟學領域的國際權威。

洪永淼的經歷同樣跨界。他本科就讀於廈門大學物理系,學習半導體專業。大四時,他開始思考未來的職業規劃,卻感到迷茫。

那時廈門作爲經濟特區,“經濟改革”成爲社會熱詞,洪永淼敏銳地感覺到這可能是自己的興趣所在5。

在華人經濟學家鄒至莊的推動下,洪永淼參加了經濟學培訓項目,取得了總分第一的好成績,並最終轉到經濟學院學習政治經濟學。

直到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校區經濟學系攻讀博士學位時,洪永淼才第一次聽說“計量經濟學”,他終於找到了既喜歡經濟學又能發揮自然科學背景優勢的專業。

洪永淼教授在計量經濟學和時間序列分析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

他創新性地提出了非參數模型設定檢驗的理論與方法,建立統一的大樣本分佈理論,被認爲填補了相關研究的空白。

他還借鑑物理學分析方法,提出廣義譜函數,該方法被認定爲非線性時間序列分析的重要方法而寫入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萊夫·格蘭傑編著的教科書。

洪永淼是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會士,連續7年入選Elsevier經濟學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2020年12月,洪永淼離開了工作20多年的康奈爾大學,全職回國工作。在他看來,“計量經濟學可能是中國經濟學最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領域之一”。

兩位教授的入選,反映了當代經濟學研究範式的深刻變革。

洪永淼教授曾指出,過去40年來經濟學研究範式發生了重要變革——“實證革命”。

隨着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數據的可獲得性大大增強,以數據分析爲基礎的實證研究已經成爲經濟學最主要的研究範式。

大數據比傳統數據的結構更加複雜,文本、圖形、音頻、視頻等非結構化數據包含了結構化數據沒有的信息。

這就需要方法論的創新,需要經濟學與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深度融合。

陳增敬和洪永淼兩位教授的工作,正是這種跨學科融合的傑出代表,他們爲經濟學研究開闢了新的路徑和方法。

兩位教授的研究不僅具有理論意義,更爲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

陳增敬教授的金融數學研究,對防範金融風險、完善金融市場具有重要價值。

他指出:“現代金融研究核心是金融風險。研究的基本問題,一是資產定價問題,另一個是投資策略問題。”

洪永淼教授則致力於將計量經濟學方法應用於中國經濟問題研究,提高經濟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他還關注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問題,提出了“數據經濟學”的概念,認爲數據已成爲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必然會影響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這些研究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理論支撐和方法論支持。

兩位教授的研究成果已經應用於金融風險管理、經濟政策評估、數字經濟分析等多個領域。

陳增敬的資產定價公式爲華爾街金融機構所用,洪永淼的計量方法被寫進國際經典教科書。

未來,隨着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多這樣跨學科的創新研究,爲中國經濟這艘巨輪破浪前行提供理論支撐和方向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