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資產保險持續落地 定價難仍是挑戰

本報記者 蔣牧雲 李暉 上海、北京報道

數據資產的交易與融資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如何爲其提供風險保障是業內正在思考的問題。如今,部分險企正在這一領域加速探索。

公開信息顯示,近期多地落地了首單數據資產相關保險產品。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基於數據資產的價值挖掘需以數據治理爲基礎,但多數險企尚未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質量管理和安全體系,使得數據資產的價值評估難度較高,是險企首要面臨的挑戰。

多款產品落地

近日,河北省第一筆數字資產信息安全責任保險在秦皇島市落地,由珠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爲某高新技術企業提供數字安全責任保障,並引入風險減量服務,幫助企業主動預防和減少網絡安全事件的發生。

去年11月,“全國首單數據資產綜合保險”由上海數據交易所聯合太平科技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平科技”)爲某低空經濟領域的科技企業提供數據產品開發、交易等環節的全週期運營安全提供支撐。

太平科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共推出了三款產品,即數據安全保險、數據知識產權被侵權損失保險、數據資產入表費用損失保險,提供對應的“數據安全+保險”“法律服務+保險”的業務模式,以滿足客戶綜合性的保險服務需求。

具體而言,對於數據資產這一新興資產類有哪些特殊風險,保險產品能夠爲投保企業帶來哪些保障?

對此,前述太平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數據資產作爲一種無形資產,其風險具有獨特性。一是風險因素相對較多。數據資產的存儲形態多樣,其管理依託於硬件、軟件、管理制度、人員操作、數據交互(網絡)環境等多個方面,因此風險因素較多,環境要素複雜。二是風險管控難度較大,數字資產的生成、存儲、管理和交易都依賴於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管理要求專業度高、難度大,須依託相應技術手段管控減少事故發生或者在事故發生後降低損失。三是法律保障要求較高。數字資產作爲知識產權的一種體現,該資產類別的權益保障存在着法務和司法實踐上的挑戰。此外,數據資產往往包含大量的個人信息和商業機密,對數據的合法合規保護和安全管理要求很高。

該負責人進一步表示,就保險產品的保障內容而言,數據安全保險是保障數據處理過程中,因數據安全事故導致的數據恢復及相關維修費用、事故響應費用及營業中斷損失的;數據知識產權被侵權損失保險是保障數據知識產權維權所需的調查費用、法律費用、應急響應費用和數據恢復費用,以及被侵權後的直接經濟損失的;數據資產入表費用損失保險是保障數據入表失敗責任或不及預期導致的費用損失的。

評估體系有待完善

不過,記者也多方瞭解到,險企在數據資產領域中仍面臨不少挑戰,儘管不少險企都關注到數字資產領域的機會,但探索的實質進展仍然緩慢。此前有數據交易所聯合多家保險公司上線相關數據類保險專區,但近一年業務動向和承保情況尚無公開披露。

對此,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告訴記者,當前整體的數據治理體系薄弱。數據資產的價值挖掘需以數據治理爲基礎,但多數險企尚未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質量管理和安全體系,導致數據分散且可信度不足。例如,數據確權、估值等環節缺乏成熟的方法,難以支撐金融化應用。也因此,使得數據資產的價值評估難度高,特別是數據資產的價值受到應用場景、技術迭代的影響顯著,傳統成本法或收益法估值易失真。

郭濤還表示,數據資產保險產品設計需兼顧企業風險管理需求與數據特性,如可共享性、價值易變性,但當前市場對數據資產的風險認知不足,產品定價和風控模型缺乏實踐驗證,導致市場出現供需脫節的現象。最後,當前市場還存在產品標準化與定製化的衝突,險企要如何設計兼顧通用場景,如公共數據保險和垂直領域,企業核心數據保險的產品體系仍需探索。

前述太平科技相關負責人則告訴記者,數據資產作爲一個新興的承保標的,在分析模型、服務能力、事故處理、法律環境等方面確實面臨較多的新課題。

在他看來,隨着科技保險的不斷髮展,許多問題正在逐步獲得破解。“公司在不斷健全評估體系。數據資產保險定價既需要按行業事件、風險損失等數據分析,也需要建立對應的評估體系、技術手段。實踐中則將兩者結合起來,在整體定價和個案調整上有機結合。”

該負責人還透露,公司未來還將不斷增加保險產品的供給,在數據的交易、傳輸、授權等數據要素的直接利用領域,增加風險保障產品。在數據的直接利用,以及金融、證券化等衍生使用領域,對責任、安全等方面的保障進行探索,此外還將針對數字資產領域的保險產品進行研究和探索。

(編輯:李暉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