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作息失序頂撞父母 精神科醫師驚見門診青少年人數增加

▲暑假後,求診身心科的青少年明顯增多。(圖/pexels)

記者楊智雯/臺北報導

暑假一結束,精神科醫師發現前來身心科門診的青少年明顯增多,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銀光學苑主任醫師袁瑋指出,有些孩子在暑假期間缺乏規範,生活作息完全失序,甚至出現頂撞父母、以極端言語威脅家人的情況,讓家長憂心不已,他強調,這些狀況並非單純的「叛逆期」,往往牽涉到青少年內在情緒困擾與適應問題,必須正視背後的心理健康需求。

袁瑋主任醫師分享,在門診最常聽到父母無奈求助:「醫師,我不知道我女兒怎麼了,以前那個愛說愛笑的孩子,現在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我想和她聊聊,她卻總回『你們都不懂我』。」他解釋,越來越多青少年因爲課業壓力、人際關係或情感問題而走進診間,有些是主動求助,有些則是被父母帶來,但共通點都是在成長過程中遇到「情緒卡關」,需要外界協助重新找到平衡。

或許會想:「青少年本來就比較叛逆吧?」事實可能比想像的嚴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每6個10~19歲的青少年中,就有1個正在經歷精神心理問題。在臺灣,自殺死亡常爲十大死因之一,在全人口中,自殺死亡從2010年開始便已退出前十大死因,但在15~24歲年輕族羣死因中,卻始終佔據死亡原因的前三名。

袁瑋主任醫師提醒要早期介入協助,並指出研究顯示,青春期的心理問題如果沒有妥善處理,會像影子一樣跟着孩子一輩子,看過太多成年患者因爲青少年時期創傷沒有被好好照顧,在職場、婚姻中重複着相同的痛苦模式,相反地,那些在青少年時期就學會面對情緒、尋求協助的孩子,往往展現出驚人的韌性。他們知道遇到困難時該找誰求助,也更懂得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面對青少年情緒「卡關」問題,袁瑋主任醫師建議可從政府、年輕人與家庭三方面着手。政府應健全轉介與求助系統,例如臺北市1999轉8858、衛福部1925安心專線,以及提供免費心理諮商服務,同時推廣全民心理教育,強化壓力管理與溝通觀念。青少年則可善用輔導資源、尋找值得信任的榜樣,並嘗試與家人對話,給予彼此耐心。至於家人,應從小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透過理解與接納、建立陪伴關係、尊重與支持來成爲孩子的後盾,必要時也要勇於尋求專業協助,多方合作,才能真正幫助青少年順利走過成長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