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昀光之後的晡光與暮光

中年後,「不要輕易度人,不要好爲人師」,否則會成了「我們年輕時所討厭的老人家」。(有鹿文化提供)

王浩一新書《量子糾纏的雨季:死亡通知書的日期自己填》。(有鹿文化提供)

中年後,重新看待四句話

我年輕時有個「平面設計師」身分,自己樂在視覺設計上展現美感與品味。一次把名片雙手遞給一位長者,他說:「年輕人,你以後會有報應。」原來名片設計上,我把姓名的小小字體放置在角落,頗富文青味。有老花眼的長者完全看不清我是誰,他笑說「你會有報應」,是說我也會有老花看不清的一天,而且很快!

年少時看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喜歡黃蓉使計九指神丐洪七公傳授「降龍十八掌」給傻愣愣的郭靖,這一段故事從「亢龍有悔」這一招開始……年長後,我會從洪七公角度看待這對年輕人,理解他爲何要傳授黃蓉三十六招「逍遙遊」武功,敦促郭靖學會降龍十八掌其中的十五掌。

表面上,第一招「亢龍有悔」是洪七公被黃蓉拍馬屁、戴高帽、灌迷湯,他才傳授的。之後的三十幾天又教導了郭靖其他十四招,理由是貪愛黃蓉的精湛料理。他向黃蓉說:「只要你多燒好菜給我吃,準能如你所願……。」「貪吃佳餚」是表面的理由,其實洪七公背後的哲理是「法不輕傳」,今天我教你,那是你用誠意來交換的。洪七公也有尋覓適當傳人的焦慮。

古人有四句智慧之言:法不輕傳、道不賤賣、師不順路、醫不叩門。這些哲理,沒有足夠的歲月曆練可能不易深刻感受。

法不輕傳。說的是木匠手藝、武術大師的武功絕學、雕刻師的本領。通常來說,古人是傳藝給子孫,格局較大的大師則傳給天賦較高的。「不輕傳」並非狹隘小氣,而是德(品行)、志(價值觀)、才(天賦)三者依序考量。年輕時,要體悟成功沒有捷徑,一步一步。萬一,有成功入場券的取得機會,當大師挑選傳承的對象,貴在知敬、知誠、知勤、知慎、知止的人選。

道不賤賣。古代學生與教師初見面時,必先奉贈禮物「束脩」表示敬意,即使是孔子也收學費。有句由《道德經》引伸而出的成語則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愛情也是如此,要心心相印,彼此付出。知識授業解惑,也要相互印證、虛心受教。另言之,一個有成就的長者把自己做小了,是得不到尊敬的。

師不順路。「師」最初是指風水師,後來包含了授業老師。整體的意思是「當風水師給別人家看風水的時候,你不要請他順便到你家看看」。你的「順便」是態度輕挑、不尊敬、沒有啥價值的「不誠懇」。你隨便說說,風水師也隨便應應,你不敬事,憑什麼要人家掏心掏肺?有時,長者要堅守立場。成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樹、李樹不會說話,但因其花朵美豔,果實可口,人們紛紛去摘取,於是便在樹下踩出一條路來。

醫不叩門。沒有一位郎中大夫會冒失到病患家裡。想想,如果一位患者不明白、不相信、不在意你的醫術,而你「不請自來」向他提供醫療建議,這是會「自辱」的。他人都不在意自己的健康,即使華佗在世的醫師苦口婆心也都是枉然。真理是,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道法雖寬,不度無緣之人。

這四句話的深意,年紀漸長,應該要多有深思。

中年後,「不要輕易度人,不要好爲人師」,否則會成了「我們年輕時所討厭的老人家」,囉嗦、嘮叨、喃喃喋喋之流……。我們說「心有花木,向陽而生」,時辰未到,緣分未到,任何善意都是多餘,他人志不在此,苦口婆心也是枉然。年輕時,許多事我們不懂,常常「嫌棄老人家的善意」。一天,我們老了,要懂得逆向回想,當年我們「嫌棄對方」的心理背景。中年後,要學會:誡之「不叩門,就不開門」;「不撞鐘,不要自己嘮嘮叨叨亂響一通」。

歲月漸長,總警惕自己不要嘮叨,「把自己活成以前我們討厭的老人!」

梁實秋說「入祠堂之日已不太遠」

當衰老、失智、死亡已經不是遠山,其實我們還有好多心靈自由的課程要學,我們需要解放過去生活裡的勞累與窒息。有人說,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我把百歲人生分成五階段,它像是四季,也是一天裡不同的日光強度:

O至二十歲,曙光,春;二十至四十歲,昀光(讀音「雲」,從早上十點到午後兩點),夏;四十至六十歲,晡光(讀音「哺」,臺語「下晡」的時光),長夏;六十至八十歲,暮光,秋;八十至一百歲,星光,冬。

二O二四年,我的家族有許多長輩走了,在告別式中,我總有強烈的感覺,「我現在站在海景第一排了」。文學大師梁實秋在〈老年〉一文中寫道:「時間走得很停勻,說快不快,說慢不慢。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在宴會中總是有人簇擁着你登上座,你自然明白這是離入祠堂之日,已不太遠。」壯哉此言,面對暮光歲月,大師留下遺言:「人死如燭滅。不發訃文,不舉行公開喪禮,唯希望葬在臺北近郊視野廣闊處。」

梁實秋享壽八十五歲,是著名的散文家、翻譯家,華人世界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有人讚譽他是翻譯界的「一座豐碑」。他的散文富有文趣之美,字裡行間充溢詼諧幽默,三言兩語道盡人生哲理。他一生留下兩千多萬字的著作,《雅舍小品》對我年輕時有「生命與生活引路人」的深刻學習與理解,近日重新開卷閱讀,有了另外的耳目一新,應該是歲月共鳴吧。

他說「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花有開有謝,樹有枯有榮」、「寂寞是一種清福」……。他筆下的文字有一種魔力,初看極其平淡,但是每個字句皆有其用,講的道理簡單,卻耐人尋味。在〈老年〉一文,他舉了一個東晉時期的例子:大司馬桓溫,老年時看到他年輕時所種的柳樹胸徑,皆已兩人合抱,慨然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接着他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梁實秋說:「桓公是一個豪邁的人,似乎不該如此。人吃到老,活到老,經過多少狂風暴雨驚濤駭浪,還能雙肩承一喙,俯仰天地間,應該算是幸事。」權傾天下三十年,桓溫到底是英雄還是梟雄?不重要了,他最終不能征服歲月。

覺知,有如火炬 會照亮前面的道路

認識幾位家醫科醫生,閒聊中,他們喜歡引述一些來門診的大叔,門診中大家總喜歡嚷嚷期待快快退休,好像這樣就可以無痛無病,日子可以不用那麼累,睡到自然醒。醫生朋友總反問:「除了睡,退休之後想要做什麼?」答案很唯一:「還不知道,還沒想到……還在想。」

許多朋友,包含我,當收到家電宅配,不管是乾溼掃地機器人、滾筒洗衣機、多功能料理機、蒸汽燙鬥……等等,統統不需要先閱讀說明書,我們這些理工腦「想當然耳」,即刻可以動手組合。除非遇到障礙,否則說明書就可免了。

同樣,我們都不需要先閱讀「人生說明書」,日子自然展開,如同曙光、昀光、晡光……日出月落,歲月裡的階段,童年、青年、中年、壯年……緩緩地過着過着。直到有一天,遇見障礙了,突然想起我們出生時有附上說明書嗎?什麼地方有賣「人生智慧地圖」?哪理可以借讀「心靈自由導覽地圖」?

中年後人生地圖,如畫軸般地展開。這時候回首,端詳上半生的過往,腳步雜亂,但是,現在看懂了。至於下半生的未知,可以「預看」生命全貌,知道自己所處的座標位置,離我們靈魂任務尚有多少差距?還有多少關卡與挑戰?關於閱讀中年後人生地圖,對自己和前進的方向,我已經重新思考,甚至校正。

關於個人「內在發展」,其實任何階段都有其「覺知」過程,「上半生」從子宮開始,一直在嬰兒期、青春期、成年初期、中年危機等等。當我們渾然進入「下半生」,在客舟中、在僧廬下、在山巔、在月光下。必須懂得,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生命任務,隨着個人的發展,也有了面對不同的心理挑戰。我以爲,當有了生命導覽地圖,至少它可以摸着石頭過河,而不是「全盲」涉溪,在慌亂忐忑之間載浮載沉。

我想談的,是「下半生」的潛意識與心理挑戰。當我們開始思考「退休」這個詞,就應該同步理解「心理髮展是貫穿人們整個生命」的中軸線。前半生如同陽光的晨曦漸漸走到日正當中,那裡是頂點,沸沸揚揚,赫赫炎炎。當「意識到」太陽開始下降,陽光漸漸柔和,不再那麼炙熱,這是「下半生」的開始。走着走着,在這一段下坡路,偶而會啓發了「退休」念頭。此時,人們自然會遠眺生命的終點,興起「爲死亡做準備」的意識,會架構「對不同年紀,生命期待是不同」的藍圖。

中年後領悟,生命的雨季纔會有了新意義

年輕時,沒有傘冒雨回家,卻是安步而行,那是帥氣;與愛情分手,轉身後如果雨勢滂沱,全身溼透,那是悲壯;軍人長征行軍,風雨如晦,臉上滿是雨水,那是堅毅;策馬江湖,中年因雨困在半途,不着村不着店,那是無奈;老年夜雨不斷,天寒難寐,那是蒼涼。

生命中,總不免遇上幾場漫漫長雨,風蕭雨晦的淅淅瀝瀝,連綿幾天似乎沒有停歇,偶而大雨如注,偶而小雨簌簌,小日常被困住了,哪裡也不能去,啥事也不能做。無絕期的雨天,溼氣偏重,氣壓偏低,衣物偏潮,屋內角落似乎可以長出菇類了……在文學裡下個沒完的雨天有許多意涵:有苦悶的不出走;有一片蛙鳴的等待;有困頓的滂沱步履;也有生命適合換場的中場時間。我呢?

我的「雨季」定義呢?把人生裡那些不想回憶的「一段錯愕歲月」,當是一場一場雨季裡的泥濘。到了中年後的面對,自覺與爬梳,發現了那些凜清的生命雨季有了新意義,殘餘的情緒也有了新領悟,好像多日的雨水灌注之後,滿園的草木得以煥然新綠,像是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盎然。

唐朝著名詩人皎然禪師,有一首〈山雨〉,那是淡定與曠遠:

一片雨,山半晴。長風吹落西山上,滿樹蕭蕭心耳清。

雲鶴驚亂下,水香凝不然。風回雨定芭蕉溼,一滴時時入晝禪。

風回,雨定,鶴閒,雲散。過去的日子,是山雨或是雨季,雨過後的天青。皎然禪師說,下雨過程總是令人迴歸閒淡。我的手機有一記錄、偵測睡眠品質的App ShutEye,其中有幫助入眠的「白噪音」欄目,列有篝火、海浪、排氣扇、時鐘、樹葉沙沙作響等等,至於跟雨聲有關的有下雨、檐下聽雨、雨打芭蕉、細雨綿綿、叢林小雨、露營雨趣,甚至有淋浴聲音。

我想,如果App ShutEye有更細的分類,歐陽修的「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應該最佳。跟着宋詞去聽雨,那些細雨、微雨、煙雨、碎雨、疏雨可以幫助入眠。獨眠,可能更好。

至於那些亂雨、飛雨、驟雨、急雨、密雨,雨聲節奏,如同「蕙花老盡離騷句。綠染遍、江頭樹。日午酒消聽驟雨」,我以爲此時此刻不眠,獨醒,佐着咖啡隔窗看雨,梳理人生過往的霂雨時分,或是霈雨季節,在雨聲中思考,這會是個走馬回憶的好時光。或許,中年後,雨季此刻,重新校正自己在宇宙的新座標,那將是一場好雨啊。

人生的晡光與暮光時間,最是適合「富養自己」

我有一些同齡的友人,他們問我該憂慮病老?還是死亡?我覺得,他們應該問的是「我該如何富養自己?」答案是:在尋常的日子裡思考、讀書與獨處。

老年的思考是勞動練習,挖掘自己潛意識的深井,重新認識自己。可以先閱讀他人一生、喜怒愛樂、悲歡離合,那是釐清他人一生的路徑,看得多則有了大數據。懂得什麼是心情?什麼是狀態?再以逆向工程,從結果找原因,找出自己的潛意識有什麼?那是老年思考的收穫之一。

猶太人說,四項報酬最高的投資,其中最重要的是讀書,理由是「去別人的靈魂裡偷窺」。清初文學家張潮在《幽夢影》中寫道:「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爲所得之淺深耳。」林語堂說《幽夢影》是「文人的格言」,周作人則說「那樣的舊,又是那樣的新」。

讀書有三個階段,人生有三層境界。「老年讀書」的境界,那是高級享受,不要白白浪費。如同坐在庭院石臺上,心神寧靜。這個時候不僅可以望月、賞月,還能在心裡玩味着皎潔月光。人生行至暮年,再去讀書,不僅對書中內容瞭然於心,還能以把玩的心態享受其中,好像觀賞一部好電影,現在已經不僅是欣賞演員的表演,而是窺探導演的內心世界了。

關於獨處,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說:「我需要孤獨,也就是說,需要康復,回到我自己,呼吸自由、輕快、活潑的空氣。」年輕作家許瞳說:「獨處之於生命的意義,就是覺察自己,聆聽自己的內在小孩,在對自己說什麼。」張愛玲則說:「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他們都是孤獨萬歲的人。

我說,人生的晡光與暮光時間,最是適合「自己富養自己」的重要時間,清澄透澈,活得更像自己。(本文摘自《量子糾纏的雨季:死亡通知書的日期自己填》,有鹿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