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發部首批AI算力池預計供150家使用 黃彥男:盼明、後年續擴充
數發部數產署16日舉行AI算力池介紹記者會,首波算力申請覈定通過54家廠商,預計產生至少54個模型。圖/呂俊儀
數發部數產署16日舉行AI算力池介紹記者會,首波算力申請覈定通過54家廠商,預計產生至少54個模型,由於數發部與國研院國網中心合作,部長黃彥男表示,2025年預計提供算力供150家業者使用。並指出,今年以提供足夠算力爲目標,明、後年將持續爭取擴充,希望增購70片。
針對美國關稅議題,黃彥男認爲,會有影響,但因資服業輸出美國相對不高,應是間接影響,目前影響在評估、盤點中。林宜敬補充,臺灣出口伺服器到美國,美國業者承擔較高算力成本,相對臺灣算力池競爭力反而提升。
黃彥男說,算力非常昂貴,對新創與中小企業若要有足夠算力作概念性驗證(POC)、實驗場域,成本很高,恐怕沒辦法驗證。透過算力池,去年產生88個模型,今年雖因預算問題,但有國網中心協助,預計可產生150個模型,預期第2梯次、第3梯次會有更多人來申請。
他坦言,算力擴充今年沒辦法更多,但會持續爭取預算,也許明、後年繼續擴充。
數產署副署長陳慧敏介紹,算力指電腦處理數據的能力,就像是電腦的「馬力」。去年97家符合資格,64家業者申請通過、產生88個模型,今年第1梯次54家業者通過,產生至少54個模型,預計5月、8月分別啓動第2梯次與第3梯次算力申請。
國網中心副主任蕭志榥表示,國科會有智慧科技大南方產業生態系與晶創臺灣兩方案,未來建置完成後,算力比現在成長20倍。
評審團召集人、臺科大特聘教授陳俊良說明,這次今年第一次算力申請涵蓋醫療、製造、金融、零售、交通等領域,計劃申請時做法都會請業界說明AI模型技術、應用範疇、重要性,算力需求,對社會的效益等。
陳俊良進一步說,因數發部爭取算力是公有財,在不影響營運下,希望業者放出程式碼數據模型,此外,委員討論上最重要的是應用需求,確保政府資源可投到最有影響力創新上。
另一評審團成員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認爲,除算力外,數據模型、人才也要掌握,供應鏈也需要有韌性,並扶植AI軟體發展。
IMA資訊經理人協會理事長蔡祈巖說,會員對此計劃反映是供不應求,但希望計劃如同火,讓AI生態系動起來,應用到百工百業。AI大聯盟日召集人李立國則說,AI應用需要建立在信任,資服業者新商業模式要能對標國際需求。次長林宜敬強調,提供算力是幫助業者最關鍵的第一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