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經濟“新信號”:“破圈”消費場景點燃內需新引擎
新華社合肥5月22日電(記者吳慧珺)老商場變身社交打卡地,八成客流是“95”後;書店“進化”成知識遊樂場,“文化+科技”讓體驗感刷爆;古村落鏈接“數字遊民”,山間民宿變自由辦公空間……放眼全國,一場“老業態激活新消費”的變革正在發生。從“穀子熱”到“非遺熱”,從“圖書館熱”到“數字遊民熱”,全國各地正以科技、文化賦能,推動消費業態煥新升級。
每逢週末,不少年輕人都會爭相涌入位於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的百盛購物中心,這座開業近30年的商場,如今搖身一變成爲潮流地標。這裡有20餘家安徽首店級二次元品牌入駐,在18000平方米的展陳空間裡,限量版手辦、動漫聯名周邊琳琅滿目,吸引很多追逐潮玩的年輕人定期來打卡。
新業態正在重構傳統商業邏輯,穀子經濟改寫了這家傳統商場的命運,商場市場部負責人耿晶晶介紹,“穀子”,由英文“Goods”音譯而來,特指動漫、遊戲等IP衍生商品。穀子經濟是近年來面向年輕消費羣體崛起的二次元周邊經濟。通過轉型,該商場目前“95後”客羣佔比達80%,部分店鋪月營業額突破百萬元,較改造前實現翻倍增長。
隨着消費需求多元化升級,以購物、餐飲等爲主的消費,開始更多轉向以文旅融合爲主的服務消費。而在消費升級與技術革新的雙重驅動下,老業態不再困於過往的標籤,乘着科技與創意的東風,煥發出蓬勃生命力。
合肥“元·書局”裡,10歲的小學生李瀚林正在體驗裸眼3D“飛越安徽”,只見他手舞足蹈地說:“我摸到迎客鬆了!”在他的視野裡,雲霧繚繞的黃山峰頂從身側掠過,翠綠茶園在腳下鋪開,太平湖如綠綢輕展……
“元·書局”前身是於1958年開業的合肥四牌樓新華書店,改造後將傳統閱讀場所轉變爲集數字閱讀、文化體驗、科技互動於一體的複合業態,成爲了“文化元宇宙”空間。“引入數智設備後,青少年客羣增長120%,帶動文創產品銷售額提升75%。”該書店負責人汪利說。
立足優勢文化資源,全國各地堅持文旅深度融合,利用“文化+科技”等創新模式,積極打造新產品、新業態、新玩法。
蕪湖古城裡,提着魚燈巡遊的漢服少女與直播網紅擦肩而過,青石板路上光影流轉全息投影出古時的蕪湖米市;西安大雁塔上演以大雁塔爲時空背景的“雁塔流光”沉浸式AR秀,遊客彷彿置身於巨大的歷史畫卷中;敦煌莫高窟外,數字洞窟展廳運用超高清影像與VR技術,讓遊客沉浸式體驗飛天壁畫中的絲路風華……
在山鄉古村,一些“數字遊民”社區的出現,也讓青年創造力與鄉村資源深度碰撞,持續激發消費潛能。
黃山市祁門縣平裡鎮的梅南渡古漕運碼頭見證着祁門紅茶遠銷海外的傳奇。近年來,這裡聚集了一羣來鄉村創業的城市年輕人,他們稱自己爲“新祁門人”,通過打造集鄉土工廠產業基地、社羣共居基地、生態文化公園等於一體的鄉村綜合體——祁民公社,探索鄉村振興的發展新模式。祁民公社創始人王小東說,“來這裡創業堅守一個初心,就是我們要做鄉村的‘酵母’,而非過客。”
“自從這羣城裡的年輕人來到這裡,帶動周邊民宿入住率達85%。”平裡鎮鎮長範代炎說。都市青年與鄉村曠野的雙向奔赴,讓這座小鎮成爲了熱門旅遊目的地,返鄉創業青年數量也創十年來新高。
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副研究員洪勇表示,讓“老場景”釋放消費“新流量”,通過業態融合爲服務消費市場注入新活力,成爲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通過跨界整合資源,打破了傳統消費模式的侷限,爲消費者帶來全新的感官享受與情感共鳴。隨着技術進步和消費者需求的不斷升級,業態融合將催生更多新穎的消費場景和服務模式,爲服務消費領域帶來持續且深遠的增長動力。”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4月份,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174億元,同比增長5.1%;環比增長0.24%。從人頭攢動的城市大型購物中心,到座無虛席的美食街區,從線上萬人直播間,到熱鬧非凡的鄉村集市,都充分彰顯了消費市場的活力與潛力。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