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博對話 |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杜躍進:DSMM將是未來企業在數字世界中需要的“通行證”

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在數據要素市場化加速推進、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數據流通與安全、AI安全與效率等矛盾成爲行業關注焦點。2025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簡稱數博會)將於8月28日在貴州貴陽舉辦,在大會前夕,特別專訪了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杜躍進,圍繞數據安全技術應用、大模型“安全與效率”平衡、生成式AI風險防控、DSMM標準發展及數博會期待等關鍵議題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分享了他的深刻洞察與前瞻建議。

問:數據安全是數據要素流通的基石,在您看來,當前數據要素市場化進程中,隱私計算等技術能否成爲破解“安全與流通矛盾”的關鍵?

杜躍進:數據安全與傳統網絡安全存在諸多不同,其中核心差異之一是數據安全與業務耦合極深,因此單獨某一種技術無法判斷能否解決所有問題,關鍵在於技術能否適配特定業務場景、滿足業務需求。

包括隱私計算、聯邦學習、安全多方計算、機密計算等在內的各類技術,均在探索數據安全保障路徑,但這些技術必須放在具體業務場景中實踐——要與業務融爲一體、與管理融爲一體,才能驗證其有效性。

簡言之,技術對數據安全至關重要,但不能“唯技術論”;安全是數據流通的前提,但數據安全絕對不能脫離業務需求,需在技術實踐與業務需求的結合中尋找平衡。

問:大模型廠商普遍採用“安全對齊”抑制風險,但企業爲業務效率常要求解除對齊限制。您認爲這種“安全與效率”的衝突應如何平衡?

杜躍進:“安全與效率”的衝突,本質是安全與發展平衡的經典難題,需結合當下大模型發展階段、全球態勢及數字革命進程,遵循五大原則落地解決:

第一,提高風險容忍度。安全風險無法完全消除,只能通過風險控制降低到合適程度。當前階段不應追求“零風險”,需適當放寬標準,接受一定範圍內的風險存在。

第二,風險消除適度“右移”。不必將所有資源投入“預防風險發生”,而是更要強化風險發生後的能力——快速準確地發現風險、及時且有效的響應、提升恢復能力降低損失等,避免因過度在“左側”追求“零風險”而“因噎廢食”。

第三,系統性應對風險。突破單一技術思維,從人工智能系統及社會影響層面綜合管控風險,例如結合數據治理、模型可解釋性提升、輿情和危機應對等多維度措施,形成整體防控體系。

第四,創新快速迭代。當前大模型技術發展速度遠超政策法規、標準、產品的更新節奏,需在政策、技術、標準、產品等各領域創新迭代模式,提升對新情況的適應能力。

第五,堅持以業務爲中心。所有安全措施的評估與實施,都需從業務視角判斷“價值與成本”——無論是企業、行業還是國家層面,都要避免“爲解決小風險付出過大代價”,最終以業務需求決定措施的必要性、程度與時機。

需強調的是,這些原則都需要結合具體行業、企業及事件落地,未來需通過更多最佳實踐總結經驗,而非依賴“自上而下的統一方案”。

問:生成式AI面臨數據污染、模型竊取等風險,從技術層面看,您認爲智能威脅檢測、自動化攻防演練等手段該如何具體落地?

杜躍進:這可以從“整體安全能力”的視角回答這個問題。目前我國在技術與工程領域能力突出,但常忽視技術之外的關鍵因素。不能認爲技術是解決一切的手段。

回顧網絡安全發展歷程:2007年前以“無組織攻擊”爲主,2007年後針對性信息竊取增多,2010-2011年起高級威脅攻擊出現,傳統的威脅檢測、態勢感知等方法已面臨挑戰。生成式AI面臨的“數據污染”“模型竊取”風險,僅是衆多網絡安全問題中的“兩個小點”,因此,核心不在於“某類技術如何落地”,而在於整體安全能力的提升。

安全能力不是單一技術指標更不是安全產品的功能性能參數,而是一個機構中技術手段與人員組織、制度流程、資源配置的融合產物——需先明確“安全能力如何刻畫與衡量”,再判斷其能否應對包括AI風險在內的各類威脅。

實踐中,不能陷入“買產品即保安全”的誤區,需重視運營、業務決策對接、人員培訓、組織建設、制度完善等“非技術環節”,通過多要素融合構建真正的安全能力。

問:2024年您牽頭髮布了《DSMM應用情況與未來發展分析報告》並推動行業互認機制。一年來,在AI多模態數據融合、跨境數據流動場景下,DSMM面臨哪些未預見的挑戰?

杜躍進:首先需明確DSMM的核心價值——它是以“組織爲單位”來解決組織或機構的“可信任問題”,即判斷某一企業或機構的可信度,進而決定“哪些業務可委託給它、風險是否可控”,這是平衡業務發展與風險可控的重要抓手。

當前,AI多模態數據融合、跨境數據流動對“數據流動效率”的需求愈發迫切,數據不流動或流動不足,不僅會增加業務成本,更會影響技術創新、行業發展與國際競爭。在此背景下,DSMM的價值將進一步凸顯,DSMM成熟度一至五級的等級劃分將是未來企業在數字世界中需要的“通行證”,沒有這張“通行證”的企業無法獲得別人的信任,而拿着更高等級DSMM證書的企業,則意味着其數據安全能力更加強大,有能力處理更大更重要的數據而不至於風險升高。

從實際應用看,DSMM發展勢頭良好,但也面臨三大可預見的挑戰:

第一,保持測評專業性。隨着DSMM普及,參與機構增多,需保障第三方測評機構的專業性,若失去專業性,整個DSMM體系的可信度將崩塌。

第二,深化與改進標準。我是從2015年開始提出DSMM的,2016年完成標準研究,2017年開始對外推廣和實踐,2019年國家標準正式發佈,隨着技術的進步我們也在不斷提升和改進,現在需要總結過去這些年的經驗對標準進行改進;另一方面,它是通用框架性標準,需在各行業細化適配才能夠更好地適應本行業的特點,但是目前“行業專屬DSMM標準”的建設仍不足,未來可加強在具體行業領域的“專屬DSMM標準”研究與建設。

第三,強化行業主管部門參與。數據安全與行業業務緊密相關,過去行業主管部門常將其視爲“安全監管部門的事”,參與度較低,這種情況事實上導致行業發展嚴重受阻。實際上,需行業主管部門根據本行業特點明確“不同DSMM等級對應的業務權限”(如三級可開展哪些業務、四級可突破哪些限制),才能實現本行業數據流動過程的風險可控,並且引導企業主動提升數據安全能力,而非僅滿足合規要求。

今年數博會上我們也將會發布新的DSMM產業發展報告,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問:2025數博會以“數聚產業動能 智啓發展新篇”爲主題,將全面展現數據要素與人工智能技術融合創新的最新成果。作爲數博會的重要參與者,您對2025數博會在推動安全與發展的平衡、凝聚產業共識方面,有怎樣的期待?

杜躍進:我與數博會的緣分始於2016年,當時便建議藉助數博會平臺打造數據安全領域的標杆,以支撐貴州乃至國家的大數據戰略;2017年正式建立貴州大數據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後,我們制定了中長期規劃,把每年數博會作爲階段性成果輸出的節點,每年都舉辦數據安全論壇、閉門會議等,推進測評師培養、實踐案例梳理、宏觀數據分析等務實工作。

正是以數博會爲“里程碑”,DSMM一步步獲得很多政府、行業和產業界(包括外資企業和國際機構)的廣泛認可,貴州的實踐也獲得了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優秀實踐一等獎。

我們是參與數博會活動的衆多團隊之一,以我們自己作爲一個小的縮影,對於2025數博會,我的核心期待是“更聚焦務實案例,更注重生態合作”:希望數博會能更多關注“在中國本土紮根成長、具備國際領先性與話語權”的實踐案例,將數博會打造爲“宣傳推介優質實踐、建立務實性生態合作”的平臺,進而推動數據要素與AI技術融合中安全與發展的平衡,凝聚產業共識。當然,除數據安全領域外,其他行業也有大量優質案例值得關注,期待數博會能全面挖掘並推廣這些“紮紮實實的成果”。(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