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標手”被納入職業病,勞動者需更多職業健康安全感

原標題:“鼠標手”被納入職業病,勞動者需更多職業健康安全感

新版《職業病分類和目錄》將“鼠標手”(職業性腕管綜合徵)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納入職業病範疇,引發廣泛關注。製造業工人、醫護人員、消防員等羣體紛紛點贊這一政策的進步,也呼籲擴大覆蓋範圍,完善配套措施。這一調整無疑是對勞動者健康權益的重視,但要讓政策真正落地生根,還需更多實際行動,讓勞動者擁有真正的職業健康安全感。 (據《工人日報》)

將“鼠標手”和職業性心理障礙納入職業病,是法律對現實需求的迴應。過去,許多勞動者因長期重複性勞動或高壓工作導致手腕損傷或心理問題,卻因未被列入職業病目錄而難以獲得保障。如今,這些“看不見的傷痛”終於被看見,勞動者在維權時有了法律依據。

納入目錄只是第一步,如何讓政策真正惠及勞動者,纔是關鍵。現實中,職業病的認定往往面臨標準模糊、程序繁瑣、企業推諉等問題。比如,什麼樣的“鼠標手”算職業病?需要多少次就診記錄?企業是否會以“個人體質問題”爲由逃避責任?如果沒有清晰的診斷標準和便捷的認定流程,政策很可能淪爲“紙上福利”。此外,心理健康的職業傷害更難量化,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診斷和治療需要專業支持,但目前許多地區的心理諮詢資源仍嚴重不足。如果勞動者無法便捷地獲得診斷和治療,即便政策再完善,也難解實際之困。

更重要的是,職業病的覆蓋範圍仍需擴大。建築業工人呼籲將頸椎病、腰椎病納入目錄,服務業從業者希望過勞肥、慢性疲勞等現代職業通病也能被關注。隨着工作方式的多樣化,職業健康威脅早已不限於傳統工業中的粉塵、噪音,而是向更廣泛、更隱蔽的方向蔓延。比如,長期伏案導致的脊柱問題、高強度腦力勞動引發的神經衰弱、零工經濟下的職業不穩定帶來的心理焦慮等,都可能成爲新的“職業病”。政策應當保持動態調整,及時迴應勞動者的真實健康需求,而非等到問題普遍化後才被動跟進。

要讓勞動者真正擁有職業健康安全感,還需多方合力。政府應加快出臺配套細則,簡化認定流程,同時加大對職業病防治的投入,比如在企業密集區設立職業病診斷定點機構,或通過醫保覆蓋更多康復治療項目。企業則需轉變觀念,將職業健康視爲生產效率的一部分,而非成本負擔——比如優化工具設計減少手腕勞損,或定期組織心理疏導緩解員工壓力。勞動者自身也應提高維權意識,不再對職業傷害習以爲常。只有當政策、企業、個人形成合力,職業健康保障才能從“紙上權益”變成“手中實惠”。

將“鼠標手”納入職業病是時代的進步,但我們仍需努力,讓每一位勞動者的健康都能被看見、被保障。(王志高)

來源:廣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