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壓力-高息保單危機 共同再保險成解方
高保證利率保單曾是壽險公司明星商品,但在全球長期低利率下,逐漸成爲沉重負擔。圖/摘自Unsplash
在高利率時代,壽險公司大量銷售附帶高保證利率的保單,曾被視爲穩健商品,吸引龐大資金涌入,並強化業者的市場地位。然而,全球長期低利率改變遊戲規則,這些「明星商品」逐漸成爲沉重負擔,壓縮利差並侵蝕資本。歐洲最早爆發危機,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與臺灣也紛紛陷入困境。如何消化龐大的高利率保單存量,成爲壽險業無法迴避的挑戰。
傳統手法如出售法人實體或移轉保單帳簿,雖能釋放資本,卻各有隱憂。出售可能傷害公司核心價值;移轉則涉及冗長審批與技術挑戰,甚至引發保戶反彈。英國便出現過抗議案例,使公司同時面臨監管與聲譽風險。
在此背景下,共同再保險(共保)逐漸成爲新解方。其做法是將保單的風險與收益部分轉移給再保險公司,但契約主體不變,保戶仍由原公司服務。這種設計既能釋放資本、降低壓力,又避免帳簿移轉動搖保戶信任,且通常不需大規模IT改造,執行效率高,聲譽風險相對較低。對壽險公司而言,共保已不僅是單純的再保險安排,更是一條在穩健與信任間取得平衡的道路。
共保有兩種主要模式:其一是資金轉移,由保險公司將資產交付再保險人投資並擔保;其二是資金保留,資產留在保險公司帳內,但風險由再保險人承擔。兩者對保戶影響不大,但在會計、風險分配與流動性管理上差異顯著,也因此成爲監管焦點。
亞洲的案例更突顯其必要性。日本1990年代銷售的保單利率高達5%,隨後利率下滑,導致多家壽險破產或重組,如今透過共保逐步化解包袱。臺灣則在 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銷售大量6%以上的保單,至今仍有逾兆元存量。隨着IFRS 17與ICS 2.0將於2026年上路,雖有流動性貼水與過渡機制,但共保需求持續上升。韓國、新加坡與香港亦揹負高利率存量,在新資本規範下,共保幾乎已成必然。
各地監管制度逐步與國際資本標準(ICS)接軌,也讓共保規範日益清晰。新加坡自2020年實施RBC2,香港於2024年全面落地HKRBC,日本與韓國則在各自架構下推進;臺灣則將於2026年正式導入ICS 2.0。英國審慎監理局(PRA)更在2023年提醒,共保雖違約風險低,但影響可能「極爲重大」,因此要求設立風險上限、提升擔保品質並加強流動性測試,爲亞洲提供前瞻性借鏡。
共保的興起,也爲資本市場與再保險業創造新機會。私募基金與資產管理機構視其爲長期固定收益資產,追求穩定報酬;傳統再保險公司則可獲取長期現金流,並加強在亞洲的佈局;新興平臺則透過結合精算與投資專業,開發更多元的方案。
整體上,共保對各方都具戰略意義。在壽險公司方面,它是紓解資本壓力與強化風險管理的工具;對於股東,它是提升價值與韌性的途徑;對保戶,它代表穩定保障;對市場,它象徵資源配置效率與金融穩定性。在這場「壽險業壓力測試」中,共保正展現其「新平衡」角色。若能在嚴謹監理與制度設計下推進,亞洲壽險業不僅能逐步化解高利率保單的歷史負擔,更能邁向穩健與永續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