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三議題 金管會提解方 首度拋出「非長期保證」費率或利率商品構想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聯合報系資料照

知情人士透露,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上週邀集至少十家壽險公司董總開會「喝咖啡」,會中聚焦三大面向,其中最受業者關注的是他首度拋出鼓勵業者提出「非長期保證」費率或利率,以及可調整保費的商品,包括利變險或健康險的構想。

業界人士說,若非長期保證費率或利率的商品上路,對於業者面臨利率或損失率的風險都將有改善空間。

據指出,會議主要聚焦的三議題包括,一,壽險業長期面臨匯率波動的挑戰,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二、壽險業面臨利率和死亡率、罹病率等不確定性,是否能研發出「可調整保費」或「非長期保證」費率或利率的壽險,或防癌險等健康險商品,改善目前保險給付高於業者估算、衝擊財務的情況;三、壽險業者如何改善現在的「資產與負債」在幣別等錯配的問題。

壽險業者說,過去實支實付險在續保時,原本都有續保時可調整(調高)費率的條款,但保險局一年前要求取得保戶同意才能調高,導致實務無法執行。彭金隆的構想若能執行,將有助於壽險業者的風險承擔能力。

據瞭解,彭金隆還在學界時,就曾提出「非長期保證」費率及利率商品的主張,保發中心總經理詹芳書也發表過相關評論,業界認爲,彭金隆的構想未來落實可能性很高。彭、詹兩人過去的主張較集中於利變壽險商品的調整,現在的範圍則會擴大至健康險,尤其是癌症險等商品,因高齡化使得許多癌症險「賠很大」,超出業者的精算範圍,若是以主約搭附約方式,附約一年續約一次,癌症險較有每年變動費率的空間,若是分期繳的癌症險,通常是首次覈保體檢完成後,就一率到底,很多給付早已超過業者推估的損率。

此外,爲解決資產與負債錯配的問題,部分壽險業者希望把將一些海外投資改爲國內投資。據瞭解,業者反應最有興趣投資的公建項目是高速公路,且希望把高速公路包裝成證券化商品,如此纔能有穩定收益,但金管會迴應高速公路由交通部主政,且交通部較傾向用編列預算,而非以證券化的方式籌資。金管會目前爭取壽險業者來投資的公建,主要爲倉儲、廢棄水處理,以及社會住宅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