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避險燒2兆 金管會擬解套

財經熱門

壽險公司常年花大額資金匯率避險,惟只要新臺幣大幅波動就會有匯兌損失。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表示,壽險業過去10年花了2兆元在解決匯率問題,金管會希望好好檢討一套制度,讓壽險業不需要因帳面波動作避險,預計年底前可提出解決方案。

彭金隆13日赴立法院財委會備詢。立委鍾佳濱表示,匯率不穩定就有避險成本,現在有獲利就要提外匯準備金,壽險公司去年換匯成本達3851億元,放在外匯準備金有3725億元,如果把這些錢放在亞資中心不是更好。

彭金隆回答道,他仔細研究壽險公司避險工具與避險成本,壽險業過去10年花了2兆進行匯率避險,卻未解決匯率問題,代表這些避險工具與風險不能夠匹配,所以要好好思考一套制度,讓壽險業不要因帳面波動必須避險,而是拿來增資,更有利壽險業發展。

理論上公司有獲利發現金股利沒有問題,但以現在會計制度評價,壽險公司的獲利多來自未實現,今年有獲利,到了明年可能因爲匯率波動就沒有,這也是保險局會保守看待壽險業發放股利的原因,必須仔細思考這套會計制度呈現的是否爲真實的損益。

最重要一點,現在衡量壽險業損益與實際有落差,彭金隆指出,衆所周知,任何行業多是今年損益多少,經過股東大會通過,就可以發現金股利;但是壽險業明明獲利卻要舉債發現金股利,這就是最大的癥結所在。

立委楊瓊瓔則關心,保險業大額的資金只能投資海外,但又生產鉅額的匯對損失,是否有機會開放與增加國內的投資標的,降低保險業投資風險。

彭金隆表示,國內有很多投資機會,但保險業要買的標的是要有固定收益,臺灣的債券市場規模確實較小,無法滿足需求,所以進行海外投資,他進一步說,匯率波動不見得對保險公司都不好,有時候也有匯兌利益。

彭金隆表示,保險公司投資海外可能幾十年都不會匯回,但是在算獲利時,這些資產都要算入匯率變化,所以很多損益就是「未實現損益」導致壽險公司花很多成本去避掉帳面的起伏,而不像一般公司是現金流匯進、匯出纔要避險,這也是壽險業特別之處,金管會也在思考要怎麼扭轉這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