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評:A股三大指數集體下跌滬指跌0.46%、創業板指跌1.15% 市場超4000股下跌,兩市成交額回升至1.2萬億元上方
截至收盤,滬指跌0.46%,報3335.75點,深成指跌0.97%,報10504.33點,創業板指跌1.15%,報2103.7點,科創50指數跌0.66%,報1022.71點。滬深兩市合計成交額12215.3億元,市場超4000股下跌。
板塊方面,貴金屬、銀行、次新股、汽車整車等板塊漲幅居前,機器人、影視、海南、光伏等板塊跌幅居前。
電力股拉昇,韶能股份、立新能源漲停。消息上,電力改革持續深化,多地加快推進虛擬電廠建設,後續支持政策有望陸續出臺。華金證券此前發佈的研報顯示,隨着電改進一步深化與電力市場的快速發展,虛擬電廠作爲能源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可緩解極端天氣下電力供需矛盾、提升新型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促進分佈式新能源併網消納,在電力市場化的持續推進下,有望打開盈利空間並完善商業模式,迎來發展提速期。
銀行股逆勢活躍,江陰銀行漲超5%。消息面上,3月30日,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發佈公告披露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預案,引入財政部戰略投資。從此次四家銀行發佈的募資公告來看,財政部擬認購的金額上限爲5000億元。業內人士指出,這意味着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資本補充迎來實質性進展。在資本基礎進一步夯實之後,國有大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機器人概念股集體下挫,龍洲股份、東港股份等跌停。消息面上,金沙江創投管理合夥人朱嘯虎向人形機器人“開炮”。3月28日,朱嘯虎在採訪中稱,因“商業化不清晰”,正批量退出對人形機器人的投資。
券商觀點:
中信證券研報分析,4月初關稅“風暴”即將落地,中國可能受影響最大,但準備也最充分;控供給、保需求,二季度國內政策發力方向越發清晰。關稅“風暴”落地後,預計A股回暖、港股休整、美股修復。從業績層面來看,核心資產已體現出極強的經營韌性,左側佈局的契機已經成熟;從流動性層面來看,活躍資金明顯退潮,產業主題需要催化及時間來蓄勢。
中銀證券指出,進入4月,A股即將進入財報窗口期,業績確定性將會成爲4月市場風格超額收益主要抓手。資金面和監管政策預期是影響微盤股波動的主因。微盤股在四月易發生調整通常與財報季業績擔憂、部分公司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或直接退市的風險增加有關。
廣發證券也指出,年末年初“炒預期”的階段情緒退潮,市場進入去僞求真窗口期過去5年的數據顯示,4月是A股一年當中“最交易基本面”的一個月,二三季度也是“景氣投資”最爲有效的時間窗口。這意味着,下一階段,市場將從年末年初的“炒預期”,逐漸進入到對於業績的前瞻與驗證,A股一季報的關注度隨之擡升。我們對於經濟週期類資產的判斷:順週期能起到搭臺作用,但是缺乏彈性。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AI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