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納不是買箱子就好 9個讓你家越收越亂的NG習慣
記者蔡惠如/綜合報導
收納不是隻能靠「整理魔法」來解決,也不是多買幾個收納箱就能一勞永逸。對專業收納師來說,很多人家裡亂,其實不是因爲缺方法,而是犯了太多「以爲有幫助」卻越弄越亂的習慣。以下整理9個讓收納師最想翻白眼的NG行爲,如果你也常做,不妨趁着週末大掃除前先對照一下,看看自己中了幾個。
▲在收納前先調整自己心態。(圖/pexels、unsplash、AI製圖)
再看一次,先把信用卡放下來不少人一開始想要整理家裡,第一件事就是先衝去買收納箱、分類盒,甚至精美標籤貼紙。專業收納師提醒:「你不是缺收納用品,你是東西太多。」有時候買了收納箱,只是把雜物從A箱移到B箱,表面整齊,實際上只是藏起來了。解法不是買更多,而是先減少。
一堆「以後要收的東西」其實就是垃圾堆很多人家裡都有「暫時放」的椅子或桌角,會告訴自己「等有空再收」,但一放就半年、一年。其實,這些根本不是「要處理的項目」,而是「你已經放棄處理的東西」。專家說,只要放超過六個月,基本上它就變成固定陳列,永遠都是那個角落在塞東西。
亂塞抽屜,看不到就不管抽屜是收納界最常被濫用的空間。偶爾一兩個雜物抽屜無傷大雅,但如果你家每個房間都有「不知道怎麼歸類就先塞進去」的抽屜,那就不是方便,是失控。專業收納師坦言,只要看到這種情況,「心裡會開始發癢想清出來」。
還沒斷舍離就開始收納是大忌很多人會先開始買收納工具,或是拼命把東西歸類、堆整齊,卻從來沒有先檢查那些東西是不是還需要。結果只是把一堆用不到的物品整理得很漂亮,但還是沒空間。記住:整理的第一步不是「分類」,而是「減量」。
「萬一有一天會用到」的東西,九成都用不到家裡那些「可能以後會用」的東西,例如壞掉的電子產品、過期保健食品、小孩長大後的玩具,十之八九都只是在佔空間。專業建議是:如果你一年都沒用到它,那麼你根本不需要它。這句話雖然現實但超實用。
把情感當藉口留下沒必要的東西有些人不願意丟東西,理由是「這是以前某某人送的」、「那是我旅行買的第一個紀念品」等。情感不是不能留,但不是所有有回憶的東西都值得佔空間。真正值得留下的是有意義又實用的物品,不是讓你每次看到都懊惱的負擔。
「我做不到」其實是自己限制了自己有些人會說:「我不會整理啦!」、「我沒時間弄收納系統。」但當收納師提供方法、分階段處理或甚至分期付款的方案後,他們還是抗拒。其實不是不能做,而是不願開始。改變收納習慣的第一步就是先改變心態。
把塑膠袋當收納袋超商袋、購物袋、廢棄的夾鏈袋,有些人會習慣把小東西塞進去,想說以後再整理。但這些袋子不透明,內容物根本看不到,只會讓你更忘記自己到底放了什麼。更別說放久了袋子變形、破掉、看起來又亂,完全沒有幫助。
便宜的塑膠收納抽屜別用市面上常見的透明塑膠抽屜櫃、活動櫃雖然便宜、好搬動,看起來是收納好幫手,但實際上壽命不長、卡榫易壞、外觀也容易變形。專業收納師更建議一次就投資木頭或金屬材質的抽屜櫃,不只耐用,也更適合長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