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犯罪型態 賭球、AI不雅照
學生高度使用手機,不外乎玩手遊、社交媒體等,手機犯罪也成不容小覷的課題。示意照,非新聞事件當事人。(本報資料照片)
國高中學生高度使用手機,手機犯罪也成不容小覷的課題。據警方統計,學生手機犯罪型態包括偷拍、非法下載或散佈、詐騙等,最嚴重的是「賭博球版」,輸到無力處理,衍生討債擄人風波。此外,以AI換臉散佈不雅照惡作劇也時有所聞。
臺南警方指出,近1、2年來有高中生沉迷手機「賭博球版」輸錢,一輸幾十萬元,只能簽帳,事後卻無力償還,衍生校園討債、恐嚇擄人風波,最後發生鬥毆案,警方逮人依法處理。
近年來AI軟體功能強大,去年也發生數起學生運用人工智慧換臉軟體,將女同學的臉與女優身體互換,生成不雅照散佈給同學惡作劇,經校方居中調解,取得被害人及家長原諒。但警方提醒,這種行爲與犯罪僅一線之隔,一旦涉及恐嚇、贖金,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學生使用手機交友軟體衍生治安事件也很常見,臺南市近2年有幾起學生因此被騙拍裸照遭恐嚇,警方依恐嚇、詐欺罪偵辦,但嫌犯多在海外,案件多不了了之。至於一般認爲手機易成校園毒品通訊工具,警方反而認爲問題不嚴重,因青少年多出自好奇買毒品,量小、個案數不多,反而是透過手機「撂人」打羣架或恐嚇,演變成傷害案或校園霸凌較嚴重。
醫界觀察,臺南前幾年曾發生女學生相約企圖自傷,及時被發現阻止,學生接受治療才吐露大家不約而同遭網路霸凌。另有醫生透露這1、2年遇過學子自殘送急診,追問才知是網友鼓吹。
警方擔憂,學生尚在人生不成熟階段,一旦遭遇手機衍生偷拍、羣組內排擠霸凌、散佈謠言等事件,心智易受影響,甚至做出憾事,這是迫切應重視的問題,政府有責任訂出制度平衡科技爲教育現場帶來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