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經濟不止於“嚐鮮”消費
近日印發的《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全力培育首發經濟新增長點。自今年3月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部署“因地制宜推進首發經濟,鼓勵國內外優質商品和服務品牌開設首店、舉辦首發首秀首展”以來,目前上海、山西、廣西等多地均制定實施相關舉措,讓首發經濟成爲撬動消費升級的重要支點。
首發經濟的特點是“首”。通過幾年發展,其不只是新品首發、首店落地、首展舉辦,更是集新技術、新銷售模式、高效配送和首發體驗等於一體的經濟形態,已呈現出規模化躍升態勢。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首發經濟規模達1.5萬億元;2024年北京和上海分別新增首店960家和1269家;今年1月份至5月份,北京新增近400家,舉辦首展、首演、首秀等活動近200場;上海新增364家,高能級首店佔比超20%,凸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聚合效應;四川省以全國第三位鞏固中西部地區領軍地位,並創新“文旅+首店”模式,引入非遺首店集羣。“首”字體現了供給側的持續升級,也反映出科技產品迭代更新和市場潛力的有效挖掘。
不過,當前首發經濟的區域發展仍不均衡,北上廣深等超大城市在全國首店總量中佔大頭,中小城市品牌資源不足、配套能力有限。有些企業後續創新能力不足,技術易被取代。部分核心商圈同質化率高,首發活動重形式、輕內容,首發產品後續體驗感尚未達到預期。延長首發經濟“花期”,使其從“嚐鮮”消費變“長線”消費,要從產業、企業、消費者等層面着力。
產業政策層面,實施差異化培育策略。支持北上廣深等大城市聚焦全球首發,打造國際新品首發地;引導區域中心城市結合產業特色,發展“製造業+首發”“文旅+首發”等融合業態。完善首發經濟服務體系,簡化首發活動審批流程。建立新品發佈知識產權保護通道,爲企業創新保駕護航,引導行業健康競爭。例如,南京市在今年5月份發佈了一系列法院護航首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通過法治震懾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企業層面,提升價值創造能力。突破流量依賴,將首發活動與技術創新、文化創意有機融合。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首發創新聯合體,共享試驗設備和數據,開展跨國研發和營銷。推動行業聯盟制定首發標準,避免“爲首發而首發”。建立消費需求捕捉機制,通過大數據精準分析消費者偏好,倒逼企業優化首發策略。
消費者層面,優化營商環境。加強首發產品質量監管,建立首發商品溯源碼機制,對虛假宣傳實施一票否決;搭建消費者反饋平臺,將用戶體驗納入企業首發活動信用評價體系。通過宣傳引導理性參與,讓消費者從盲目追新轉向價值認同,形成企業創新、消費者認可、市場擴容的正向循環。(作者:段雪梅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