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發消費券救經濟
韓國總統李在明。圖╱美聯社
新聞提要■爲了因應美國關稅帶來的衝擊,韓國提出相對應的特別預算案,總金額爲20.2兆韓元中,過半金額10.3兆韓元是用來發放消費券,以刺激消費的方式來振興內需市場。
精句選粹■Central to the Lee Jae Myung administration’s first supplementary budget is a program under which each Korean citizen, according to their need, will receive vouchers worth at least 150,000 won.
當臺灣的朝野政黨在立法院還在爲是否普發現金爭論不休時,韓國的李在明政府爲提振消費,宣佈自7月21日起爲期八週的發放消費券,每人最少15萬韓元(約新臺幣3,150元)。
爲了因應美國關稅帶來的衝擊,李在明政府也提出了特別預算案,總金額20.2兆韓元(約新臺幣4,242億元)與臺灣爲「因應美國關稅」的4,100億元特別預算規模相當,然而,差別在韓國的20.2兆韓元特別預算案中,金額最大的一項就是發放消費券,預算規模爲10.3兆韓元(約新臺幣2,163億元)。
級距發放 助民衆脫困
這10.3兆韓元的消費券預算,李在明明白表示是:「我們希望能爲面臨困境的民衆帶來希望。」
那麼李在明政府是如何用10.3兆韓元,爲民衆帶來希望?依據已公佈的方案,發放方式是依據不同收入、而非「一體適用」。對收入最高10%的民衆,只發放最少的15萬韓元,普羅大衆則是25萬韓元,若爲接近貧窮線者,則提高爲是40萬韓元,已落入貧窮線且領取基本生活費的人,則可獲得最高的50萬韓元。另外,被列爲人口減少風險的84個農村和沿海地區的居民(約410萬人)還能額外再獲得2萬韓元。
當然,李在明政府的特別預算,也有照顧到產業與企業。在20.2兆韓元總預算中,扣除用來發放消費券的10.3兆韓元后的9.9兆韓元,就是用來振興產業,包括投入AI等新興產業的投資、協助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融資貸款等等。
既然名爲「特別預算」,自然是在一般預算外多出來的,那麼錢從那裡來呢?李在明政府將透過發行新債、削減未執行的預算,還有動用外匯穩定債券等方式籌措資金。
而韓國2025年的國家預算,加上這筆20.2兆韓元的特別預算,將達到702兆韓元的規模,也是韓國首次突破700兆韓元的規模。是繼2022年突破600兆韓元后,短短三年內就成長了近100兆韓元。
發債籌措資金褒貶不一
這也讓韓國可控的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預計將從3.3%上升到4.2%,國家負債比也將從48.4%上升至49%。這樣的國家負債比相對國際標準,不算太高,但從韓國本身而言,國家財政惡化的速度與負債比不斷攀升的速度,還是讓韓國學界憂心,並認爲「值得警惕。」
雖然,國家負債比令人警愓,還是有學者贊同李在明的這項「特別預算案」,認爲推出的時機恰到好處,對正處於低迷的經濟現況提供了必要的動力。
不過,更多的是批評。不少學者認爲,用追加的特別預算來促進消費或振興經濟,只有短期刺激效果,因爲韓國需要的更爲實際的中長期的經濟改革措施,例如放寬對金融、教育和醫療等服務業的限制與管制。
很顯然,談到財政紀律、談到預算與錢應花在那裡?不管是韓國與臺灣,想到的都差不多,贊同與反對的意見也都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