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程資本葉芊:首程控股成立機器人公司 構建完整機器人產業生態
2月21日,首程控股發佈公告,宣佈其全資附屬公司首沃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北京首程機器人科技產業有限公司,受到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首程控股執行委員會委員、首程資本總裁葉芊表示,機器人產業正在經歷從技術突破到商業閉環的關鍵跨越,首程將依託“資本+場景+運營”的優勢,以資本築基、以場景催化、以生態賦能,打造貫穿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價值樞紐,構建完整的機器人產業發展生態。
打造產業集羣 構建完整機器人產業生態
截至2月21日收盤,首程控股報收1.79港元/股,上漲19.33%,市值約130.4億港元。近期,人形機器人概念持續受到資金關注和熱捧,首程控股股價連續上漲,2月份至今累計漲幅超七成。
作爲首鋼基金旗下的港股上市公司平臺,也是首批於香港上市的紅籌股之一,首程控股正將其資本優勢轉化爲產業服務勢能。葉芊介紹,在機器人領域,公司將以構建完整產業生態爲目標,重點圍繞三個方面展開戰略部署:在產業投資維度,依託首程控股與北京國有資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聯合設立的百億級機器人產業發展基金,以“投科技、引鏈主、強賦能”爲核心理念,公司的投資版圖已全面覆蓋人形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等前沿領域。截至目前,已完成對宇樹科技、銀河通用、星海圖、沃蘭特等數十家創新企業的投資,其中多家企業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名錄。據葉芊透露,基金將堅持“精準投放、深度賦能”的原則,未來每年精選投資不超過20家技術領先企業,重點支持具有自主核心技術的創新主體。
在場景落地維度,首程控股將充分發揮其基礎設施管理運營服務商的優勢,以其覆蓋基礎設施場景爲載體,爲機器人提供技術商業化的全真驗證場景,通過真實運營數據反哺產品迭代。以智慧園區場景爲例,公司運營的部分產業園區已實現清潔機器人、安防機器人、導引機器人等的多品類協同應用,形成可複製的“場景及服務”模式。通過機器人公司,公司還將進一步把落地場景拓展至醫療健康、市政服務、教育培訓等領域,在北京市及全國推廣,打通“技術驗證-產品迭代-規模應用”全鏈路。
在產業服務維度,首程控股着力構建全週期賦能體系。除直接投資外,公司將通過專業團隊爲生態中的企業提供包括融資租賃、銷售代理、行業諮詢、供應鏈管理等深度服務。以某工業機器人爲例,首程不僅助其完成多輪融資,更推動其產品在智能製造場景的規模化落地。“我們的角色不僅是價值發現者,也是價值共創者。”葉芊強調。
成立機器人公司 從資本投資向產業共建轉型
根據公告,北京首程機器人科技產業有限公司旨在構建完整的機器人產業生態,以提升區域產業服務能力爲核心目標,成爲機器人產業生態領域特色化產融服務商。
葉芊介紹,機器人公司的成立標誌着首程控股從傳統基礎設施運營商向智能產業服務商的戰略轉型。未來機器人公司將作爲首程控股機器人戰略的運營中樞,通過四個核心服務模塊推動產業資源高效配置:在銷售代理領域,構建覆蓋醫療、教育、市政等場景的垂直分銷網絡,初期計劃成爲40到50家創新企業的戰略級渠道夥伴;在租賃業務板塊,建立智能化設備共享平臺,降低中小企業技術應用門檻;通過行業諮詢服務,爲地方政府和產業園區提供機器人產業規劃、技術選型等系統解決方案,同時也協助企業對接戰略投資者、設計融資方案;依託供應鏈管理服務,整合核心零部件供應商資源網絡,幫助創新企業降低採購成本,縮短產品交付週期。
在場景落地維度,機器人公司將瞄準民生與基建關鍵領域:醫療場景聚焦手術輔助機器人、康復訓練設備的臨牀驗證;教育領域推動教學機器人、編程教具的校園普及;園林水務場景開展智能巡檢、自動化養護設備試點;養老領域加速陪護機器人、健康監測設備的應用推廣。通過跨場景聯動,公司將在北京市及全國實現機器人的集羣化部署,形成可複製的場景賦能模板。
戰略迭代 重塑基礎設施智能服務範式
“這不是跨界,而是深耕。”葉芊如此定義公司的機器人佈局。據介紹,作爲基礎設施資產服務商,首程控股的機器人佈局始終錨定“產業服務商”。其轉型邏輯根植於二十年實體運營的積澱,依託覆蓋全國的實體資產,公司構建起獨特的雙向賦能體系。通過機器人和人工智能來進一步升級實體資產的運營,首程控股的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將加速進化。
在停車板塊,公司計劃通過機器人技術優化泊車調度、自動充電等環節,提升智慧停車場的運營效率與服務體驗。在其運營的實體資產中,安防、清潔機器人的引入將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管理效能,部分園區已開展相關試點。在REITs領域,機器人服務資產的證券化探索將爲基礎設施注入科技溢價,拓展資產增值空間。這種“場景驅動+技術賦能”的模式,將重新定義基礎設施服務的智能化內涵。
“產業生態建設者的使命是建立可持續的價值創造機制,穿越技術週期。”葉芊強調。機器人公司的成立,將推動基礎設施資產的智能化升級。在首程控股的規劃藍圖中,機器人公司不僅是商業實體,更是智能時代的產業基礎設施——通過構建連接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橋樑,重構“場景-資本-技術”的交互邏輯,在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助力實體經濟智能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