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型ETF會越賣越少?網曝「淨值上升關鍵」:0050報酬勝高股息

網友討論市值型ETF。聯合報系資料照

市值型ETF會因定期賣出而「越賣越少」?一名網友近日在PTT發文提問,他質疑長期依賴市值型提領生活資金是否有風險,與高股息ETF相比是否更容易「破產」。該問題引起不少網友討論,一派認爲這是對投資邏輯的誤解,強調市值型與高股息本質不同、各有優缺,而多數迴應聚焦於「報酬來源」、「風險承受」、「投資週期」等關鍵面向。

有網友迴文直指,市值型ETF若年成長率高於提款率,淨值自然會上升,不會「越賣越少」。並指出高股息ETF本質上是以現金配息吸引投資人,但多數成分股成長性有限、報酬偏保守。市值型則以貼近市場整體表現爲目標,在牛市中往往能創造更高回報。他們認爲關鍵在於「成長是否能覆蓋開銷」,而非單純比拼配息與否。

討論串中,有網友支持市值型ETF,指出近年來如SP500、0050等市值型標的長期報酬表現優於大部分高股息商品,「市值型上槓也可以撐得住大跌」、「13年報酬低不代表長期無效」。亦有人認爲若能有效控管風險、市值型長期持有仍是理財利器。然而,也有質疑聲音認爲過去如2000年~2013年等期間,市值型ETF表現不佳,長期報酬與定存相去不遠,「你以爲長期一定賺?SPY也曾走過15年報酬趨近於零的時期」。

高股息陣營則主張穩定現金流纔是抗震關鍵,「配息率5%就能每年領息不動本」、「0056雖然報酬慢,但心臟壓力小」,也有人點出「高股息不等於報酬高」,尤其成分股波動大、填息難度高時,收益恐被低估。另有網友補充「產業週期影響巨大」、「不同ETF策略應依需求調整」,並強調工具選擇須搭配個人風險承受度、資金規模及投資年限。

此外,討論中對於知名財經作家「周教授」的言論與商品推薦也產生爭議,部分網友批評其「工商與書中理論矛盾」、「言行不一」,但也有人爲其辯護「策略簡單對小白有幫助」。整體而言,這場市值型與高股息之爭沒有標準答案,但可見投資策略仍需依市場週期與個人狀況調整,而非盲目崇拜單一指標。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