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消費逼近達峰!千億噸大煉化項目接踵上馬,煉化企業如何應對產能過剩隱憂
“2024年交通運輸用油已到轉折點,預計中國石油消費拐點將出現在2025-2027年間。”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吳謀遠在日前舉辦的首屆彭博新能源財經北京峰會上表示。
隨着電動汽車對燃油車的替代、液化天然氣(LNG)重卡加速發展替代柴油重卡,佔國內石油消費六成以上的交通運輸用油早在去年便迎來消費達峰拐點。但同時,國內投資建設煉廠的勁頭仍在持續,“十五五”期間仍將有多個千億噸產能大煉化項目陸續上馬。
隨着行業關鍵拐點臨近,中國煉化企業未來幾年怎麼發展,又要如何重新作戰略定位?
產能過剩隱憂
吳謀遠介紹,2024年,中國電動汽車和LNG重卡共產生了超過5000萬噸的石油消費替代量。其中,電動汽車對汽油的替代量接近2500萬噸,LNG重卡對柴油的替代量在2500萬-2800萬噸。
“儘管航空煤油去年同比增長了十幾個百分點,但這部分用油需求佔比較小,所以同期國內交通用油整體仍下降了2%-3%,且呈繼續下降趨勢。”吳謀遠稱,從近期數據看,國內交通用油需求量仍未出現回升跡象。
國內交通用油需求達峰已成爲業內共識,另一大石油消費主力軍——化工用油預計也將在“十五五”期間迎來拐點。
“化工用油無論當前還是中長期看,仍有增長空間。”吳謀遠指出,中國今年的經濟刺激政策也一定程度拉動了經濟增長,由此帶來的基礎用油、工業用油需求可能會抵消掉交通用油減量部分,甚至擡高國內整體石油消費需求,“但總體上還是要看全球經濟走勢。我們的判斷是,中國石油消費拐點可能在2025-2027年到來。”
市場需求趨於飽和的情況下,供應端仍在增長。“中國三十多個省,每個省都有建煉廠的衝動。”中國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副總經理王佩舉例稱,中國石化在山東省就設有四個煉廠,當地還存在一百多家地方煉廠。
同時,國內投資建設煉廠的勁頭仍在延續。“十五五”期間將有兩三個千億噸級大型煉化項目上線。例如,由沙特阿美、北方工業集團等投資參股的華錦阿美煉化項目預計在今年機械竣工,項目總投資837億元,投產後將日加工30萬桶原油,年產165萬噸乙烯和200萬噸對二甲苯;總投資711億元的福建古雷煉化一體化工程二期項目預計將在2028年左右完成建設,投產後將實現1600萬噸煉油、150萬噸乙烯、200萬噸芳烴的年產能。
王佩指出,佔整個石油消費六成以上的交通運輸用油達到轉折期,對整個石油消費格局造成了巨大影響。
煉化企業如何重新戰略定位
考慮到當前市場環境變化,2024年5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等多部委聯合下發《節能降碳行動規劃》,提出到2025年末中國一次煉油能力要控制在10億噸以內。據中石化經研院統計,截至2024年底,中國的一次煉油能力已達9.5億噸。
此一約束性指標意味着,在當前大型煉化項目陸續上線的情況下,中國煉化行業內部重組迫在眉睫。
“據我們統計,當前中國煉油能力在200萬噸/年以下的煉廠有44家,它們建設時間較早、能效較低、技術和經營情況較差。可以看到,在今年全球煉廠平均80%的開工率情況下,山東地煉整體開工率只有四成多。”王佩指出,“因此,‘十五五’末一定會有一些不經濟的、高能耗小型煉廠被關停。”
行業內部結構上大壓小,中國煉油能力在整合後達到9億噸左右後,國內煉廠下一步要怎麼走,如何重新進行戰略定位?
對此,王佩建議,中國可以借鑑美國煉油產業歷史演繹路徑。據她介紹,美國石油需求接近達峰,近年來穩定在2000萬桶/日上下,但煉油能力始終穩定在1850萬桶/日左右,沒有繼續下行。這是因爲,美國煉油企業除了滿足本土需求外,還向拉美、非洲等地出口了大量成品油。
“相比於歐洲、日本等地,中國的煉油技術、裝置、規模在全球範圍內都具備比較優勢,完全有能力在滿足本土需求之外,保障一部分全球需求的增長。”王佩稱,國內煉廠長期以來僅有約10%-15%的多餘產能用於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