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三十年沉浮終落網,佛門大老虎浮出水面引全民熱議
釋永信身陷深查,少林寺再成衆矢之的,一度呼風喚雨的大和尚,如今連信衆都拍手稱快。
網絡熱議沸騰,沒人再替他遮掩。
其實,這場從傳承到垮臺的大戲,伏筆早已埋下,只是他一次次錯過了轉身的路口。
人生有些岔路,走偏了就很難回頭。
有些警鐘敲響了兩次,你卻裝聾作啞,錯過了,終究難圓滿。
說到釋永信,哪怕你沒去過少林寺,八成也聽說過這號人物。
過去圍繞他總是“功夫禪師”“少林CEO”“中國佛門第一網紅”等各種標籤,風頭一時無兩。
可誰想到,如今他卻成了衆人圍觀的醜聞焦點。
據說7月26日他被有關部門調查,隔天少林寺內部通報內容爆炸性十足,涉嫌挪用寺院錢款、與多名女性有染、還有私生子……社交平臺上一片掌聲雷動,罵聲更是不絕於耳。
很難想象,十幾年前的他還在電視上侃侃而談佛法,如今卻成了各路自媒體爭相扒皮的“反面典型”。
翻開過往,這不是釋永信第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
用一句很俗的話來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事實上,他這一路走來,老天真給過兩次自救的機會,可惜他都一腳踢開了。
第一次發生在1987年。
那會兒釋永信才二十來歲,按道理講正是年少氣盛的時候,犯點錯誤也說得過去,只要回頭總還有機會。
可惜他師父釋行正臨終前兩個月一封泣血信,把他早年的“小動作”全抖了出來——偷拿法卷、偷偷挪用寺產、甚至早就琢磨自己能不能當上方丈。
這一封信,在寺廟內部就是一顆炸彈。
那情形我腦補都覺得尷尬,當衆揭短,這種打臉可不是一般人能扛住的。
一般老百姓可能早就羞愧得鑽地縫,可釋永信那時候偏偏就沒收斂。
他不僅活生生頂了過去,反而很快接了師父的班,成了新任方丈。
當時我也納悶,沒人能擋一擋?
但現實裡就是這麼魔幻。
那時要是痛改前非,也許他的人生軌跡就此改變。
可惜,他選擇的不只是繼續當那個小師兄,而是鑽進了少林的“生意經”裡。
緊接着的近三十年,釋永信將少林寺經營成“超級大企業”,寺院門票、文旅產品遍地開花,管理公司、投資、海外加盟,全都一把抓。
你說他有商業頭腦吧,確實,不然景區收入也不可能佔當地財政三分之一。
可在大衆那裡,這和尚的煙火氣兒就越來越重,佛門淨地變成了商場,你香火錢、保險櫃、小金庫一樣不少。
媒體扒出來的事一個接一個,誰都能嗅到錢的味道大過佛香。
2015年第二場風波,更是鬧得滿城風雨。
先是網名“釋正義”的人實名舉報,說釋永信侵吞香火錢、名下豪車成隊、還搞“雙戶口”……正主沒坐多久,釋延魯等弟子也聯名爆料,醜聞一個比一個勁爆。
社會反應極其強烈,河南官方不得不組團調查,內容挨個查,結論卻讓人大跌眼鏡:七大問題沒查出實證,少林寺內部倒是確實有不少管理亂象,只不過“建議整改”。
那陣子網上吵成一鍋粥,有人爲他叫屈,但更多人覺得這是權力和資本的勝利。
釋永信,第二次被幸運之神救了一把。
有意思的是,這之後釋永信不僅沒有收斂,反而把手裡大權玩得更自如。
他做得再離譜一點,那些曾經包庇他的人也慢慢心寒。
生意做大了,利益糾葛就像蛛網,哪裡還有可能“夾起尾巴”低調點?
這麼多年,寺廟內部早把他當絕對核心,凡事都要看方丈臉色。
可大和尚做久了,身邊人終究越來越少,支持的聲音越來越虛,反對的聲音越來越纔敢冒出水面。
到了這次,幾乎沒有多少人再爲他辯護。
通報一出,又有自媒體爆料他曾想帶着情人、子女逃美國,雖然被官方澄清是假消息,可輿論已沸騰,甚至有人在朋友圈調侃“佛門也有老虎落馬了”。
網絡上的羣嘲,比那香火還要旺盛幾分。
作爲一個土生土長的河南人,我小時候也被老一輩人拉着燒過香,親眼見過那些來還願的男女老少。
寺外小攤上的少林功夫紀念品,和殿門裡的功德箱一樣,總讓人心裡不知道是敬還是諷刺。
這些年旅遊業火爆,少林寺越辦越像企業,門口停滿了大巴、中外遊客跟團拍照,一箱箱香、一摞摞門票,不得不讓人懷疑,釋永信這些“功夫”,用在管理和經營上的精力或許遠遠壓倒了對修行佛法的專注。
可歸根結底,我覺得人的慾望確實沒那麼容易收住。
釋永信那種“天選”的運氣,哪是真不怕出事,歸根結底是自認高牆深院之內無可撼動吧。
舊賬壓下來還僥倖過關,這樣的幸運不會一直站在你那邊。
佛門講因果,哪怕你再會鑽空子,終究逃不過世道輪迴——別說業報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這些事難免讓我想到別國的寺院醜聞。
日本曹洞宗也是因爲錢的問題,被曝僧人貪腐享樂,最後鬧到老闆總部“清理門戶”;臺灣有大和尚搞不正當關係,也只能灰頭土臉退場。
宗教團體一旦成了資本組織,權力不受約束,誰都擋不住出事的那一天。
不同的是,有的宗派自曝家醜後能“剪枝嫁接”,努力重拾社會信任。
觀照少林寺這趟路,釋永信這個“核心”,本來就該在第一次、第二次警告時,選擇止步,可偏偏一意孤行,“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其實,被查落馬之後,更值得反思的,也不是釋永信個人的“成王敗寇”,而是整個佛門在利益和信仰間如何自處。
當香火、門票、經營利益把佛法擠到牆角,信衆的質疑和信仰焦慮比什麼都真實。
或許這也是爲什麼這次風波一出,幾乎沒人出來爲釋方丈說話,大家更多的是鬆快和釋然,彷彿“大和尚倒了,也許佛門能再幹淨一點”。
有人問我,“看少林寺成這樣,你不覺得遺憾嗎?”
坦率說,少林寺的“江湖”其實從來都不僅是武俠和清修,它早就變成了利益場。
一個大和尚的浮沉未必能改變整體生態,但今天的局面,也正提醒了那些仍然堅守本心的僧人和企業家——權、錢碰到信仰底線,總有踩空之日。
現在釋永信被註銷戒牒,等同於被佛教界正式逐出家門。
少林寺未來會不會“再難翻身”,誰也難說。
但我相信,沒有誰能獨步江湖,制度遲早會澆醒那些做夢的人。
不知道以後少林寺方丈會不會再被議論,但我想,下一個“釋永信”,未必就不會重演。
出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縱觀釋永信的一生,他自己造的業,終歸自己扛。
天道有輪迴,不是不報,歲月只是悄悄磨出了答案。
等再回望的時候,信衆們或許會想起,他曾經若肯低頭認錯,故事未必會走到今天。
可惜,世上沒有重新來一次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