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埔沉浮十二載
桃園青埔建設一波又一波,照亮青埔的未來。(本報資料照片)
一
民國96年1月,臺灣高鐵正式通車,並在桃園青埔設站。民國99年11月,桃園國際機場公司正式成立,距離青埔高鐵站車程約二十分鐘。民國106年3月,桃園捷運正式通車,從臺北到中壢的二十一個車站中,有三個位於青埔。
我之所以詳列三者營運的時間表,以及與青埔的相關位置,一則爲了突顯它們之間緊密的關係,二則做爲本文書寫的主軸。因爲我晚年的生涯,說來令人難以置信,竟與這三者的軌跡不謀而合,殊途同歸。這樣的因緣巧合,只能歸諸老天的安排,讓我的餘生得以與青埔接軌。
民國96年1月5日,是臺灣高鐵通車試營運的日子,中午十二點由板橋站開出第一班媒體採訪專車,前往桃園青埔站參觀營運總部,並召開國際記者會,我即受邀搭乘這班列車前往。
那是我生平首次造訪高鐵青埔站,主要是參觀行車控制中心和列車駕駛模擬機。車站外觀呈現燈籠的意象,造形典雅,令人驚豔;但周遭卻杳無人跡,一片荒涼,二者的反差極爲強烈,有如迷離的夢境。看似熟悉,卻又陌生;感覺似曾相識,卻說不出緣由。
那天的行程相當匆促,記者會結束後,專車繼續駛往終點左營站,讓記者團見證了「臺灣一日生活圈」的美夢終於成真。回程再經過青埔時,專車並沒有靠站,轟隆隆幾聲巨大的迴響,便從地下月臺穿越而過。
彼時青埔於我,恰似過眼雲煙,轉眼就在腦海裡消失。只是萬萬沒想到,這一縷雲煙,竟是老天預留的伏筆,五年之後會化身成爲我的新家。
二
民國99年11月1日,桃園機場改製爲桃園國際機場公司,成爲交通部所屬的國營事業。爲了強化公司新形像,特別成立公關部門,我因此應聘進入機場公司服務。由於與住家天母相去甚遠,每天早出晚歸,耗時又傷神,便有搬遷桃園的想法。
當時的南坎、藝文特區和中壢,因爲市況繁榮,生活機能完備,許多朋友都曾推薦這幾個地方。但最後我卻選擇了人煙稀少的青埔,即是五年前那趟行旅結下的因緣。偶然的邂逅,卻情定後半生,人生何其奧妙。
主意既定,我和太太經常利用週末去青埔探訪。睽違五年之後再見,青埔出現了一個響亮的名詞--高鐵特區。最明顯的便是多了三座捷運站,以及跨越其間的高架軌道,看來相當壯觀。但因尚未通車,周遭依然十分冷清。
放眼望去,特區內超過十層的大樓只有四幢,是某建設公司推出的第一代豪宅,名爲「城市系列」,仿歐洲巴洛克的古典建築風格,還算典雅氣派,我們看中一幢十二層的社區大樓。站在頂樓眺望,既可看到桃園機場航班起降,也可看到臺北港貨輪進出。海天蒼茫,一望無際,光憑這環狀無敵美景,就令我們折服了。
屋主是中壢人,二年前買了這間預售屋,因碰到奢侈稅打房,急着想脫手。雙方議價後以一千萬元成交,內含一個車位,平均每坪十六萬。比起天母的房價算是便宜,我和太太暗自竊喜,以爲這下賺到了。但後來換約時,才發現屋主竟然狠賺了一百八十萬,令我懊惱不已。但也學到教訓,房地產是致富的捷徑,值得深入觀察,以待來茲。
三
無論如何,買了新房總是件喜事。民國101年元月,趕在春節之前,我們一家四口開心地搬入新家,熱鬧了幾天,年節一過即展開在地的新生活。
每天早上,我先開車送太太搭高鐵去臺北上班,再開車去機場,只要二十分鐘。同一時間太太也到了臺北車站,再轉搭一段捷運就到公司,比起住天母時反而省了半小時,下班後再去高鐵站接她回家。夫妻同進同出,這是過去不敢奢想的,如今已成爲我們的日常。
回家吃過晚飯,因時間還早,我們便會去附近的青塘園散步。青塘園是桃園第一座示範埤塘,佔地遼闊,景色天成,還有環湖步道,是居民遊憩的好去處。此時常會起霧,悄無聲息,瞬即將我們隱沒,猶如漫步雲端,令人驚喜不已。但幾年之後,因建物及人口不斷增加,起霧的情況就少見了。
夜色降臨之後,青埔尤其靜謐,由於少有店家,幾無夜生活可言。幸好社區的公共設施相當完善,三溫暖、撞球間、桌球室、視聽室,一應俱全。週五晚上固定放映電影,我們夫妻從不缺席。週末小孩若回家,則一齊打桌球,唱KTV,再去泡SPA,這樣悠哉的家居生活,也是過去難以想像的。
四
隨着奢侈稅的威力減弱,青埔的房地產悄悄地復甦了。最明顯地便是房仲業大肆展店,原本空曠的高鐵站前廣場,有建商租來蓋了好幾棟接待中心,美輪美奐,頗引人側目。
週末我和太太常去那兒閒逛,認識了一些房仲,原本只想看樣品屋的設計和裝潢,卻在她們遊說下,萌生了投資房地產的念頭。爲了深入瞭解各個建案,我晚上常往接待中心跑,不久果真相中了一間預售屋,簽了第一張「紅單」。
之後只要有新案推出,房仲就會邀請我去看看;有時碰到投資客在場,也會與他們聊聊。有一晚遇到一位上海回來的臺商,他說剛把浦東的房產出清了,要全部押在青埔,陸續已訂了十來間預售屋,令我頗爲驚訝。他表示青埔就像二十年前的浦東,關鍵在機場捷運,一旦通車,加上高鐵,任督二脈打通,房價就會起飛,要追就來不及了。
這席話猶如醍醐灌頂,使我茅塞頓開,以爲遇到貴人指點,當下就訂了一間同款的預售屋。回家跟太太如實說了,她以爲我在開玩笑,還酸我是不是去夜市買玩具,散步一趟,就買了一間「房子」回來,未免太扯了吧。我一笑置之,她也不置可否,彼此好似已有默契。
五
約在此時,青埔開始脫胎換骨了,機場捷運預計民國102年通車,加速了政府與民間開發的腳步。建案不斷增加,大樓愈蓋愈高,外來人口也不斷遷入。
民國104年冬季,在地的「桃猿隊」勇奪中華職棒冠軍,四場主埸大戰吸引十萬熱情球迷前來看球。104年12月,華泰名品城開幕,是臺灣第一座大型美式購物中心,隨即躍居桃園最熱門的商圈。105年2月,臺灣燈會首次在青埔舉辦,共吸引二千多萬遊客來此觀賞。
在大型活動和建設的加持下,青埔的房價節節升高,紅單滿天飛,儼然成了炒房的天堂。由於鬧得沸沸騰騰,央行再度祭出信用管制。一時風聲鶴唳,投資客落荒而逃,房價開始下跌,購屋族也陷入惶恐之中,只能冀望機捷早日通車,帶來房市的利多。
偏偏機場捷運施工不順,延宕了四年,纔在106年3月2日通車營運。但因票價高,班次少,初期民衆搭乘的意願並不高,對青埔房地產並未發揮預期的效果,購屋族想靠它解套無異緣木求魚,紛紛跳船解約以求自保。
六
這下我的發財夢總算醒了,盤點了一下,真的嚇出一身冷汗。因爲我共買了四間預售屋,光是訂金就付了八十多萬,接下來要繳交工程款,我哪負擔得起?在重重的壓力之下,我的身心備受煎熬,食不知味,夜不成眠,彷彿世界末日就要來臨。
我當然不能坐以待斃,唯一的辦法便是斷尾求生,將預售屋脫手,但拋售者衆,卻乏人問津。房地產有一句名言,沒有賣不掉的房子,只有賣不掉的房價。值此危急存亡之秋,我只好降價求售,認賠殺出。
幸運的是,其中二間以平價賣出,一間則認賠二十萬出場。至於第四間比較棘手,就在我住家隔幢,推出時號稱「二代豪宅」,因坪數大,總價高,遲遲無法脫手。最後只好壯士斷腕,忍痛把天母的老家賣了,將它保留下來。雖然暫時解除了財務危機,但家人都低調以對,毫無歡欣之情。
以天母換青埔,當時並非明智之舉,何況還是我的「起家厝」,情感上有太多的糾結與不捨。但這已非我考量的因素,而是生存續命的必然。老天要我下此重手,容或寓有深意,我卻難以理解,只能悻悻然吞下。何況我已從職場退休,兩袖清風,還是安分地過日子,少做一夜致富的白日夢吧。
但青埔的建設和發展並沒有停頓,重心則轉到機捷A19站,形成另一個涵蓋休閒、娛樂、運動和消費的新商圈,足可與高鐵商圈媲美。
110年9月,環球購物中心在此開幕。112年8月,桃園會展中心完工,世界客家博覽會適時在這兒舉行。113年4月,桃園市立兒童美術館開幕,比鄰的桃園市立美館則預計今年年底營運,二者相互輝映,將成爲桃園市文化的新地標。距離我家走路只要五分鐘,不難想像所謂的「桃美館特區」未來會如何鍍金。
七
這些指標性的建設,像一道道耀眼的光芒,照亮了青埔的未來,促使蟄伏已久的房價蠢蠢欲動。適逢政府推出「新青安房貸」政策,房地產行情急轉直上,青埔正好搭上這班資金列車,力道之猛前所未見,一舉突破每坪四十萬的歷史關卡。之後勢如破竹,不到一年時間,即創下七十萬的新天價;同時引來央行最新一波的信用管制,未來走勢仍有待觀察。
我雖然錯過了這波大行情,並不覺得遺憾,因爲持有的二間房子也水漲船高,十年之間翻了二翻。若真要翻舊帳,當年買的那三間預售屋,若保留至今,我的身價更不知要翻幾翻,豈不更令人扼腕?
人算不如天算,富貴在天,在財富的追逐和累積中,人再怎麼精明,工於算計,最後還是得看老天的臉色。換個角度來看,財富不盡然是房產的增值,還包括環境的美化,文化設施的普及,生活品質的提升等諸多面向。
歷經十二年的浮沉,青埔全方位的發展,所給予我的生活滋養,纔是我今生最大的財富。明乎此,我方能在此安身立命,頤養天年,爲自己的一生,畫下圓滿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