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統計5年33人菇類中毒 夫妻雨後摘野菇食用需洗腎搶命

高雄市鳳山區鳳南路中央分隔島長「生菇」,今天凌晨員警摘除了。記者林保光/翻攝

高雄市連日豪大雨,鳳山區鳳南路中央分隔島上,長出多朵綠褶菇,成爲熱門打卡點,在社羣引發討論,高雄市警方擔心交通安全,今晨已將蘑菇摘除。衛福部食藥署統計,民國109年至113年,因食用「蕈類」導致食品中毒案件,患者累計達33人,無人死亡。醫師建議,民衆若不慎吃下野外蕈菇,產生中毒症狀,要把吃下肚的菇類帶到醫院,方便臨牀人員辨識處理。

臺中榮總毒物醫學部主任毛彥喬表示,豪雨過後,蘑菇容易產生,臨牀上經常遇到因誤食蘑菇中毒個案,最常見至急診就醫者,都是不慎知道綠折菇,建議民衆不要隨意撿拾香菇食用,因爲不是專業種植,採摘吃下容易中毒。萬一不慎出現症狀,建議要攜帶吃下的菇類就醫,必要時醫師會協請專家瞭解引發中毒的菇類。

毛彥喬表示,依腸胃道症狀出現時間區分,6小時內有腸胃道症狀,通常較好處理,例如不慎吃到綠折菇,通常1至2小時就會出現腸胃道症狀,送至醫院後,多數會進行症狀治療,補充電解質、水分,緩解因嚴重腹瀉、嘔吐帶來的不適;6小時以上纔出現症狀者,通常是較爲嚴重的中毒,嚴重時病人會發生腎衰竭,需要洗腎。

毛彥喬曾收治一對吃下毒菇中毒的50多歲夫婦,他們居住山中,雨後採摘菇類食用,妻子一小時內就出現嘔吐症狀,暫停食用,丈夫則因症狀出現時間晚,疑似吃下較不常見、中毒情況較嚴重的菇類,2人帶着一大袋菇類就醫,含有2、3種菇類,難以區分是哪一種引發中毒,妻子症狀較輕微,丈夫則嚴重腎衰竭,必須洗腎,過一段時間腎功能才終於恢復。

食藥署指出,有毒蕈菇與部分可食性蕈菇的外觀極爲相似,時常導致民衆混淆而發生誤食而引發中毒症狀,綠褶菇全株有毒,生長季節多爲春夏秋季,廣泛分佈在臺灣平原地區,民衆自行採摘誤食機率大,臨牀症狀常見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症狀。